工作中特别怀念过去的闲暇时光,最近又受诗文的牵引,便有一幕记忆浮现出来。
是个夏天,白天与父亲在顶层一楼干活,父亲汗流浃背,衣裳湿漉地透露着棕黑的皮肤,衣角像是滴水的水龙头,仿佛能滴出水来,父子二人一扭头,各自汗水便能从额头洒落碰撞到一起。酷暑的暑假,唯有黄昏来时,方得慵懒的时光。家屋在田野倒数第三排房舍,站在屋顶,田野,小学,村落,远山尽在眼底。
太阳反射在楼面,灰白的楼面像是披上一层金黄的薄雾般。坐在高处,在风的领域里,时间变得松弛,想象便轻快地肆无忌惮。看着手机里的诗词,体会这眼前如诗之景,属于自己的都便是这自然风光,有人能遇到,却很少有人能把时间浪费在这景色里。
那么好的时光,那么难得的闲暇,那么平常的日落,真希望有一首诗歌能概之,念念于心,胜过流行音乐的靡靡之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活着要以当下作起点,“诗歌合于事而作”可以寄情于景,也可借景抒情,更可以忘情于景。在与父亲辛勤的休息后,俯览着田野夕阳景,坐一秒,便卸下一分疲倦,能想的事就只有手中的诗词。
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四块形成一个“田”字,有扁形的,有方形的,更有棱形的。“阡陌交通”却无“鸡犬相闻”之声,这时代变迁太快,与过去相比,似乎失去了很多的东西。十年前,在村子里,一到晌午和傍晚便能听得鸡鸣狗吠,此时只能在诗文的牵引下回忆当时的自然之声了。在家乡读初中时,周一早上要回学校上早读,冬天里,赶早起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路上脚步起舞,伴随着鸡鸣声,经过有犬人家,被下个清醒。脚步十分清晰,与人说话,声音仿佛能传到村落的每个角落。
七八年过去了,在也没身临其境过。听听现在村子的声音,祖辈喊着孙儿回家,妻子喊着丈夫,兄妹争吵的声音,还有教导斥责之声。那时心中无声应胜有声,听觉回到乡村之中,只为眼前那一幅美景而感到极为珍贵。这观景有诗文伴,又“无案牍之劳形”,那日便想到今日的生活会有不如意,“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能常怀二三而乐此不疲的继续维持,实属不易。
仰望夕阳余辉中飞禽,广阔的天空任由搏击,没有翅膀的我们,千里之行,只能始于足下。羡慕飞翔,但更清楚自己的拥有,东坡好游,常步行在寺庙和山林间,如鱼入海。灵动的自然如水一般潺潺地流入到诗句里,才能道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诗词都在自然界里,出现在纸上,那是文字的力量,而能拿捏这力量者定会敬畏它。
天空开始灰暗下来,太阳堕落到了山谷,像一颗明亮的眼睛窥视着山河。看着自己的童年小学,少年农田汗水,随日落变得昏暗。西方的天边泛着醉酒人脸上的腮红,看醉了夕阳下的田园,或许是本性散漫,才醉的不知不觉,不意间将方寸之地变成了“陶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