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场关于适者生存的进化。
真正的浪费不是上班刷微博,不是开给员工高于市场标准的工资,也不是没有谈到最优惠的广告报价。真正的浪费是在错误的方向大踏步地高歌猛进,走得越远,就越与成功背道而驰。在如今这个技术井喷的时代,一样东西“能不能造出来”早已不是问题,该冷静追问的是这样东西究竟“该不该造出来”。成功地执行一项没有意义的计划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原因。
创业团队早期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
产品与市场相契合”的这一状态称为PMF(Product/Market Fit)
互联网是快速试错、收集信息、不断自我优化的平台,需要快速客观的市场动向。市场和产品团队应当从产品每一次调整所带来的反馈中汲取营养,不断强化优势,及时纠正错误,找到适合自己的PMF状态,成为被市场接受的玩家,而不是因循守旧地沉沦在既有的产品创意中,完全罔顾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叮咚小区:
贪大求全的结果是难以专精的定位和内容深度的缺失,部分产品功能反人类
复盘叮咚小区的失败,得到的却是极其简单的结论:缺乏成熟产品做依托,再强力的推广也无济于事。在展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前,还是先小心地为产品验证市场,确保达到PMF状态再大肆铺开为宜。
叮咚小区的建议:就叮咚小区而言,更加稳妥的做法,或许是先选取几个目标小区试点推广、跟踪反馈,尽可能收束繁杂的功能而有所专攻,待达到一定的满意度和留存率后,再考虑大面积推广。这的确会额外耗费一些时间,但并不等于浪费时间。叮咚小区用1亿元的昂贵失败,为我们证明了PMF的重要性。
需求是产品的第一原动力:
测试及运营阶段发现需求方向的问题,解决的代价是制定需求方向中发现问题的68~200倍。让pmf,归根到底就是产品提供的服务能够切实满足用户的某方面需求。
判别需求是否属于刚需需求有真伪,而真实需求里也分为刚性需求和非刚性需求(弹性需求)。
经济学中,刚需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人类动机理论》论文里,位于需求金字塔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如何判断需求是否够大呢?
通常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估计目标用户的基数、消费能力、意愿预算,再把这些数字通过相乘等方式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并与该行业或近似行业的公开报告进行比对验证;另一种则是评估打算进入的市场,原本具有多少产值,而你的产品通过提供更低的价格、更长的使用周期等,能提升多少效率、节省多少成本,从而折算出相对于原产值的全新规模。
除了从常识和公开数据出发外,借助网络上的各类排行榜、搜索热度等,也能对时下大众的需求风向做出评估。例如百度搜索框的自动联想功能,能够基于网民的搜索热度自动补充完整的搜索关键字。另外,百度搜索风云榜和百度指数也是了解国内网民需求分布的风向标。
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验证产品方向是否可行,可以通过“MVP”的办法来完成。这就是硅谷作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在其创业学著作《精益创业》中提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概念。
最小化可行产品:即所谓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指将产品原型用最简洁的实现方式开发出来,过滤掉冗余杂音和高级特性,快速投放市场让目标用户上手使用,然后通过不断地听取反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对产品原型迭代优化,尽早达到PMF状态
路径:最低成本创造产品-测试客户-反馈(产品开发中决策的根本依据)-迭代
MVP用于解答商业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价值假设,这款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增长假设,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
好的设计,更多源自于减法,而非加法。以小为始、保持迭代,才是创业团队保持生存活力与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