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爱,不爱就不爱,不要用爱的名义控制我,阻碍我。-------孩子的心声
1
很多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到头来孩子不仅没有成长为他们期待的模样,不仅不感激他们,甚至反过来会埋冤他们?
餐馆里,有一家三口正在吃饭。小孩看样子不到两岁,正是好奇心十足,动手欲望强烈时期。上来一道菜,菜色鲜艳,看上去很有食欲。孩子立马伸出小手去拿,却被妈妈阻止了。妈妈一边阻止孩子的手,一边说:宝贝,不急不急,妈妈喂你。说完,就拿起碗,用筷子夹好菜往孩子嘴里送,孩子立马扭头不吃,一边扭头,一边伸手去拿。妈妈还是不依,接着说,听话,宝贝,妈妈喂你……
这样来回几次后,孩子突然大哭,这吃饭的心情自然是没有了,妈妈没有安慰孩子,反而略带怒气的说道,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妈妈自己都没吃,先喂你,你竟然不吃,还哭,真是白疼你了……
孩子只是想体验自己拿勺子或筷子,夹好菜送到自己嘴里的过程,哪怕战战巍巍,哪怕慢慢吞吞,哪怕屡次失败,他都不在乎。比起吃,他更想体验吃的过程,体验能把东西送进去嘴里的自信。妈妈看起来很爱孩子,连自己的饭没有吃先喂孩子。
但实际上,她只是想控制,她怕孩子弄脏衣服增添烦,她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把食物送进嘴里。她既不没有耐心,也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最后是,母亲一次一次的付出,孩子一次次的失去体验生活,获取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
2
中秋回了一趟老家。刚回去的第二天就被表姐和她女儿拉着去逛街。小侄女读小学一年级了,去商场的一路上都蹦蹦跳跳,因为可以买漂亮的新衣服了。来到一家童装店,小姑娘看中了衣服,胸前绣了一个小白兔,下面有个红色小口袋,甚是可爱。但表姐不同意,说难看,俗气。硬是买了一套价格贵了几倍的,看上去更高档一点的。当然,这可能只是她的看法,因为小姑娘回去的路上都是气呼呼的板着脸。表姐看孩子那样,也特别不高兴,对孩子说,妈妈给你买的这套才好看,不然妈妈也不会愿意多出这么多钱了,还不是因为为你好,爱你呀。
你爱的是你自己的面子,不是我。小侄女回了一句后,就冲到前面跑了……
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当孩子不愿意听从我们的指令时,我们不仅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甚至会打着爱的名义去指责孩子,可是,爱就是包容,就是自由,爱是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是。如你所是,只是因为你拿孩子当做了攀比的筹码,还借用爱的名义。
3
我们这一代独身子女特别多。也出现了很多有问题的孩子,尤其体现在孩子离开父母后,失去了自我生存能力。有些基本常识都没有。我们小区有个男孩读幼儿园大班,快六岁了,还不会自己单独吃饭,现在每天中午都是父母接回家吃饭,再送过去。父母也愁,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甚至为这事都动手打过孩子。
原因就是三岁前他们从来不允许孩子自己吃饭,说瞎浪费时间,糟蹋衣服。以为孩子满三岁了孩子就会自己吃饭了,可是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吃饭的兴趣,还被剥夺了吃饭的能力与信心。
现代教育提倡爱和自由。因为只有爱和自由才会让孩子成长为孩子应有的模样,也只有爱和自由才不会让父母失望。可是那些对孩子失望的父母却说,我们还要怎么爱孩子,吃饭就差嚼碎了给他,用的穿的都是尽我们能力用最好的。这其实不是爱孩子,是溺爱,是控制,孩子不能做他想做的,只能做你想做的。孩子不能喜欢他所喜欢的,只能接受你所喜欢的。
4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作为父母,小时候都会有伤痕,如果没有察觉,我们就会把我们自己原来得不到的,想经历的,都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愿不愿意接受。一代接一下,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切断这个链接,就会一直传下去。家风之所以能传下去其实更多的是生活习性与习惯的惊人类似而已。
所以,不要在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阻碍孩子的成长了。也不要因为自己心里的伤痕而报复似的在你孩子的身上留下另外的伤痕。我们要通过学习与觉察把这种循环与链接斩断。让孩子在没有束缚与伤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顺利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