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忠奸几人识

 

          —— 品读《三国演义》《三国志》而感

    从古至今,历来都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忠若奸……历史被漫长的时间沉淀,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真正看透一段历史,也没有哪一部史书能够记录一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史书也好,史评也好,如今世人所言也好,都不过是一家之言。人人都有他属于自己的历史感悟,而我希望我于此的所发之感,能让读到此篇的你产生共鸣。

既然没人看透历史,又有几人看得透万千历史人物中孰忠孰奸?读到这里有人就要说了:分明存在千百年来被世人认同的忠臣,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好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再例如“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你会发现无论是杜甫,李白;陆游,王安石,曾巩……此外凭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瑰丽之作《出师表》,诸葛亮在几近往后的每个时代里都在被歌颂。难道诸葛亮就是无可置疑的忠肝义胆之臣吗?而作为反面教材的曹操则作为历史中的大枭雄,千百年来背负唾骂。其中李世民就曾说:“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就连曹操他自己都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般自私的话。同样,难道曹操就定是那千古恶人,被“冠之”曹贼的名号吗?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人并非只有一种形象,更何况历史上的伟人。就好比诸葛亮有他的文学形象,我们得从他的文学作品出发《诫子书》《出师表》《隆中对》诸如此类来了解。也不乏有戏剧形象,最著名的就是曹操的“白脸谱”,阴险而狡诈,善用心计而被定为“奸”角。除此之外就是历史形象,也就是历史人物最本质的形象,也是我们唯一值得考证的形象。而我上文所述大多是以《三国演义》为素材的小说形象,因为这本书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涉猎过。正因如此,世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此书。读到这或许你会疑惑:《三国演义》作于明朝,那明之前的文坛大家们又怎么一致褒赞孔明先生,一直贬低曹贼呢?其实这与东晋“尊刘贬曹”的历史风气有关,东晋的年代近跟三国—西晋之后。至南朝时期该风气愈发严重,乃至到了宋朝有不少文艺作品都尊崇了“尊刘贬曹”的思想来创作。大家都开始崇尚爱民如子的刘豫州,痛恨狡诈多疑的曹孟德。每逢蜀汉集团打了败仗,有人痛哭流泪,而每逢曹魏集团打了败仗,有人拍手叫好。对于这句话我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初读《演义》我同样恨不得在华容道斩了曹贼,恨不得在五丈原为(孔)丞相多续灯几盏。但随着阅历的积淀与自身的思考,如今发现曾经的想法太单纯无邪。历史需要的是客观评价,而非感情判断一个历史人物的好坏。

讲述完了历史背景,由于曹操诸葛亮二人后来经历十分相似,我将以我个人的所知所感,分别从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从历史形象的角度出发,尽我所能阐述我心中的“忠奸”二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篇

    毫无疑问,诸葛亮在大多数人心中地位相当之高,毫不夸张地说,他完全可以被“神人”二字冠之。但我们在上文已讲到,这只是小说的生动刻画带来的影响,放在历史当中则不然。鲁迅先生就曾简单地纠正过诸葛亮的形象。他说:“状诸葛多智而近乎妖。”小说中将诸葛亮的方方面面加以神化,但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中诸葛亮的瑕疵:街亭一战错用马谡,蜀汉后期错用魏延。其实诸葛亮的功绩并不大,刘备生前他主要做了两件事:1.发表《隆中对》规划战局;2.促成孙刘联盟,至于火烧赤壁啊,新野啊诸如此类的战役实则与诸葛亮无关,或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相反,他的主要功绩在刘备托孤之后才有所体现。又比如众所周知的向南平定南蛮,巩固政权,向北开启北伐,抗击曹魏,向东联合孙权(刘备夷陵之战败后诸葛亮第一时间恢复吴蜀两国的盟友身份,且从此之后两国再未开战)。可以说诸葛亮的政治工作做得相当漂亮,也使得蜀汉成为了三个国家中秩序最为井然的国家。但为何偏偏最先灭亡①(并非主要讨论内容,将在后文详解蜀汉为何最先灭亡),短短的几年里,诸葛亮用人屡次出错。这里我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观点“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可见,对他的评价我们应该结合历史,客观定义。

我们都知,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亲自执政,有人说诸葛亮只是走了曹操的一条老路,实则架空刘禅,独揽大权。不可否认,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的确事无巨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不足以形容。为何?刘备临终时要求刘禅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刘禅名义上虽为皇帝,实权却在诸葛亮手中。也有人批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另一方面又自比管仲乐毅。哪一个人自比管仲乐毅,难道他会肯老死隆重?真就“不求闻达于诸侯”?于是冠以诸葛亮一个“惺惺作态”的名号。再者,诸葛亮的经历与曹操极其相似,曹操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乃至封魏王,加九锡。诸葛亮就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只不过少了称王与加九锡(是天子的最高赏赐,同样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是他不想吗?非也。在《三国志·李严转》中有这样一段话:“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翻译最后一句便是“十锡我都受得起何况才九锡?”那难道大家真的被诸葛亮千百年来大家都被他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蒙蔽了?

不然。我们第一段就说到“大忠若奸”。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这也是的的确确历史中发生的,这一个故事给人的感觉便是刘备求着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还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三、六、九等表虚数,泛指多次”这里的三不一定就是拜访了三次,更不一定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而是先有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再有刘备的登门拜访,可能屡次交谈,发现双方观点一致,此后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并非给人一种错觉,刘备是恳求孔明出山。何以见得?诸葛亮三个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老友徐庶给刘备的推荐中。而此时诸葛亮才26岁,无功绩,无名望,刘备怎会卑躬屈膝三次拜访?想想也是不可能之事。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故作清高,表面苟活于世,而内心想闻达诸侯的人。还有一点足以见得,曾经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却让他睡下床,自己睡上床,许汜不满于此,将此事告知刘备,刘备去说:如今天下大乱,你不顾百姓苍生,反而在这里求田问舍,若是换做我,我就在睡百尺高楼,让你睡在地上!可见刘备对这些功利之人是相当不待见的,因此诸葛亮并非是“惺惺作态”。那有为何他大权独揽呢?《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说诸葛亮大小事包办,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后期的蜀汉实在无才了。自四虎将(无五虎将之说,无赵云在内)双双陨落,蜀汉的人才寥寥无几,像姜维啊之类的可说资历尚浅,诸葛亮实在放心不下,才包办所有事务。无可置疑,诸葛亮是累死在五丈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无疑是对他的最佳概写。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说是独揽大权,只能是太负责任。以上只是我做出一个概况,并且是只包含自我观点的概况,至于对诸葛亮的忠或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便留给你们去自我评判。正如题目所含自古以来忠奸又怎能轻易断定。

   

          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

                            ——曹操篇

关于曹操,我们要首先了解几个千百年来被误解的说辞,

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话的确出自曹操之口,但在《演义》中被加以改动,原话则是曹操在痛杀恩人吕伯奢一家之后所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难读出,这两句话有莫大的区别,小说里给人的感觉就像曹操天生就是一个坏人,而且还是坏透了的坏人,宁可我对不起天下的人,都不能天下的人对不起我,这像什么道理,和我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看到的曹操根本不是一个人。而史书中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则是一种错杀恩人的无奈。是身处战乱身不由己的叹息之感。

2.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者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的程昱所提。而这句话的原名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迎奉天子来命令那些不听话的大臣(暗指袁术孙坚此类的势力)这不难理解。这和诸葛亮的计谋在刘备看来就是锦囊妙计,在司马懿看来就成了狡猾是一个道理。奉天子以令不臣到了敌人耳朵里,自热也就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3.英雄?枭雄?奸贼?奸雄!

有不少人对曹操的称呼是枭雄,其实是错的。枭指老鹰,给人以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枭雄并不可用来形容曹操,而是形容董卓,公孙瓒,何进,甚至孙坚之类的人。这些人和曹操压根不在一个层次。其次,奸贼,顾名思义就是狡诈奸猾之人,又比如袁术,窦宪之类的小人。英雄则是光辉的人物形象就不在此列举了。而曹操是一个奸诈的枭雄,也便是奸雄,他兼具二者特性,既足智多谋又胆小多虑。他的形象可谓最为复杂,许邵对他的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评价则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相信了解完这些,以往曹操自私,嗜杀,夺权上位等思想对你的影响会有些许改变。曹操出身并不好,但不是说他穷,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朝中官位很高。而祖父曹腾根是位居三公之列,有传言曹腾便是汉国丞相曹腾之后。但曹腾是一个太监,曹嵩则是曹腾领养而来。我们都知道东汉宦官掌权,因此太监很不受人待见,因此说他出身不好,但家里有的是钱,曹操儿时的玩伴也是名门望族,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我们熟知东汉采用察举制,而曹操20岁就被举为孝廉。你说一个年轻有为,家里又有钱有权的一个人,会打小就想造反?当然不是,曹操和其他人一样,同样想入仕为官,并非一来就想当个奸雄。(②后文详细介绍曹操的仕途)正如许邵所说“乱世之奸雄”现在乃乱世也,不是曹操不想匡扶汉室,是乱世出豪杰,乱世使然啊。既然东汉已经扶不起来,曹操自然选择让这个腐朽的时代脱胎换骨,塑造新的时代。

曹操伟大的政治举动正是上文所提“奉天子以令不臣”纵观东汉末全局。废除皇帝,另立汉献帝的董卓被天下兴讨;自立的袁术最后连饭的吃不饱活活饿死;不敢称帝的孙坚刘备只敢寄人篱下到处奔走。可见他们都没什么好结果,尤其是打了皇帝主意的董卓和袁术,死相更是惨不忍睹。但曹操就走了另一条路,自他迎奉天子之后。给足天子食物衣帛(东汉战事频起,以至于桓灵二帝都流落街头),并按天子的仪仗准时上朝。这怎么能说他挟持天子呢?当然,曹操也不是阿谀之人,这个举动无疑使他在政治优势中迈出巨大的一步。古时征战讲究师出有名,师出无名而征战就是不正义的战争,而正义终究会战胜不正义。因此曹操便可以以献帝讨贼的名义出征。可以说这个举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此之外,曹操一生都没有称帝,尽管坐拥半壁江山,他也将这个称帝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二字曹丕。这便牵扯到曹操一生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个重要的人物——荀彧荀令君。前面说过曹操一开始是想从仕的,并且以洛阳北部尉拉开了曹操的仕途。但后面不得不起义,加入关东十八路诸侯联军。再至后来权势越来越大,加官进爵封了王加了九锡,至此他彻底止步,并未称帝。那关荀彧何事?这荀彧又是何许人也?荀彧,字文若,乃曹操前期重要五大谋士之一(前文也有所提及,前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后五人乃:董昭,钟繇,贾诩,华歆和王朗)。但荀彧的官籍并非在曹操之下,他属于东汉的旧臣。因此他所想看到的曹操是匡扶汉室的正义形象。两人在前期惺惺相惜,以至于曹操身处绝境之时也在惦念荀彧。但随着曹操权势越做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满满有了一统天下的心思。曾近封魏王之时荀彧就极力反对,但曹操终不听劝,这一件事也让曹操改变了对荀彧的看法。同样,荀彧也明白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也或者说现如今的曹操与当初已经判若两人,曹操在匡扶汉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荀彧却想打造一如既往的东汉。终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荀彧的死至今是一个谜,或是曹操赐毒,或是半路截杀,或是抑郁而死,但终究与昔日的君王曹操脱不了干系。曹操也因此抑郁,终身不称帝。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并不是千古年间世人指责的那样,他同样有忠臣的一面。曹操的忠或奸,我同样不能左右你们的看法。他亦或是千古间让人唾骂的奸贼,亦或是用他自己的方式重铸者大汉王朝的肉体。用他所留下的建安风骨,给这段腐朽的历史画上刚烈的一笔,无疑,作为文坛的翘楚,他彻彻底底改变了东汉的灵魂。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说诸葛亮和曹操极其相似,其中之一的相似点便是他们的加官进爵。而曹操大多都是自封的,诸葛亮则是被人被嘉赏的,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而且二人的政治手段也相似,曹操操纵献帝掌握实权,诸葛亮同样不给以刘禅实权而是自己把控。其实他们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并非像小说中那样水火不容。历史值得我们揣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喜欢这段历史的人也能深刻感受到,我们有九九八十一种三国。忠也好,奸也好,都只是历史中渺茫的两个端点。还有无数个类似的点等待我们细细道来。我相信这就是历史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地方……

                背景延申

①有关蜀汉的灭亡:其实在诸葛亮的管理之下,蜀汉显得秩序井然,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三国志》中就这样描写:“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但却偏偏最先灭亡,其原因离不开他的管理体系。他的管理方式其实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是一个军政府。因为他使国家连年征战,他讲究的是“依法治国”,用严格的律法管制国家。这与我们现如今的依法治国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法”指王法。其本质是一种统治手段。其思想来自春秋战国的法家,使全国上上下下生活在压力之中,赋税严重,国家主要收入就是贩卖商品与剥削百姓,这与秦的制度是相似的。因为诸葛亮本身很崇敬商鞅,商鞅可谓法家的先驱。重点则体现在商鞅变法当中。而如今的依法治国中“法”是约法,更多的是一种约束。这是其本质区别。由此看来,人民与政府长期处在压力之中,北伐的失败无疑是一种必然。

②关于曹操的仕途:曹操凭借家里的关系,走上仕途可谓轻而易举,而他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很类似于如今的公安局局长。主要就是管辖城中的纪律。而洛阳是个什么地方,东汉的都城。这可一点都不好,董卓之前,洛阳都是些贵族所在地,之后董卓在洛阳烧杀抢掠民不聊生,而曹操初来乍到,以来就明纪律。立了宵禁令“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然而真有不怕死的,有个叫窦硕的人,是皇帝最为宠爱的宦官,不巧的就是他的叔叔犯了宵禁,旁人都知道窦家权势高,劝曹操不要细究。谁料曹操二话不说,当众将此人活活打死。自此也没人敢无视王法,自然可想而知,曹操的仕途因政治的腐朽,触怒了权贵,也算走到头了。曹操能留住性命也是靠朝中的祖父与父亲。曹操的选择,是时代使然,不得已而为之。

(本文许多观点与思考源于《易中天品三国》的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10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0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71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75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7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5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48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8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7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5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1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84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74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1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4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