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失去了目标,就让自己活得具体一点

生活比较稳定的这两年,我不停思考生活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探究这些终极问题,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

于是,越想越痛苦。

有时候,人脱离现实生活太久,确实容易陷入思维的陷阱。

不停去思考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明确答案,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那么,人到底想要什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由低到高,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

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称为成长型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依次递进,当底层的基本需要满足后,人就会向上追求更高的需要。

其实,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永不满足。

只要活着,人就会不断产生需求和欲望。

有欲望就有痛苦。如叔本华所言,当欲望产生求而不得时,人会痛苦。当欲望满足,人会陷入被满足后的空虚,也会痛苦。

当旧的欲望被满足,新的欲望未生成时,人还会痛苦。

在这种“欲望的空窗期”里,人生变成一团迷雾,茫然四顾,没有方向,不知该往何处去。

为了消除这种痛苦,我们渴望抓紧找到一个新的目标,给自己设定新的需要。

我们不停追问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是为了让新目标出现,将自己从无尽的空虚和痛苦中解救出来。

看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会明白:

当人开始追求自我实现时,往往意味着,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想要自我实现很难,所以也会更痛苦。

如何消解这种痛苦呢?

突破在自我实现前的痛苦其实简单,就是让自己活得具体一点。

让自己回到基本需求里,每天的衣食住行,具体到每一件事,

早饭吃什么,外出穿什么衣服?

去菜市场买菜,

在小区门口和保安大叔聊天……

用这些细小的现实让生活丰富具体起来。

这可以减轻我们悬在半空中的痛苦。

人是需要接地气的,所以项飙也说,要“重建附近”。

这个附近,就是现实生活。

重建附近,其实就是回归现实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图景变得具体丰富一些。

举个例子,从理性角度来看,生孩子是一项绝对不划算的投资。

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生娃,一胎二胎甚至三胎?

当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人是为了通过生娃给自己的人生设立目标。

有了孩子,人生就有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要赚钱,要努力工作,给孩子买奶粉、尿布,交学费,上大学,娶媳妇……

因为孩子,人的生命在现实牢牢扎根,一辈子的目标都是明确的,再也不会漂浮在半空中,无所依靠。

当然除了结婚,生子,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与现实建立连接:

买一辆车,

有一个家,

培养一项爱好,

去一个地方旅游……

让生活具体一点,生命才能丰富生动起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