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三十晚,在本是阖家欢乐的时刻,我忽然收到了我同事的信息,不是祝福的话语,而是告诉我一个悲伤的消息:他离婚了!
一个快四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他一个人孤苦无依地在深圳打拼。但即使他很努力地赚钱养家,他的妻子还是不能理解他的艰辛,甚至还长期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个没用的男人,给不了她想要的高品质的生活。
他一直选择隐忍,暗地里玩命地赚钱,希望自己能早日给她想要的幸福,但最终他不得不接受妻子提出离婚的决定。
在这里我并不想对他的妻子做任何评论,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尝试去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无奈和痛苦
那天晚上他向我倾诉了很久,可想而知他心里早已压抑了太多的委屈和苦闷,他无法向年迈的父母诉苦,身边也没几个能够抽出时间陪他聊一聊的朋友。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太多辛酸与无奈,但身边却少有可以倾诉和宣泄的对象。于是许多人不知不觉地依赖上了社交软件,比如探探陌陌,还有最近比较火的Soul。
因为渴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一两个知心的人排遣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所以很多成年人常常甘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不断在各种社交软件上追逐虚无缥缈的亲密关系。
我并不是说所有网络上的人都是带着虚假的面具与你建立关系,有些人也会非常幸运地从网络上寻找到知心朋友甚至是一生的伴侣,但是概率极低,存在的风险也很大。
所以我非常不建议通过社交软件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焦虑,不仅仅是因为从长期来看它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宣泄工具,还因为它会在无形中给你带来巨大的麻烦。
我曾经也像许多人一样一度着迷于从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与慰藉,但后来某天幡然醒悟,决定删除各种社交软件。
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希望能以此给所有正在深陷网络世界的人一点警醒和借鉴。
1.网络世界盛产假性亲密感和快餐式关系
一项心理研究发现:人容易对经常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亲切感。
所以当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在你这里打卡出现,陪你闲聊,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人产生亲密感。
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亲密感属于假性亲密感,所谓的假性就是指表面上看你侬我侬,情意绵绵,但实际上两个人的心灵并没有发生碰撞,彼此的精神世界也没有产生任何的链接。换句话说,你们并没有真正走进彼此的内心深处,你只是把每一天的嘘寒问暖甚至有些暧昧的调情误判为你们的关系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的征兆,然后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深陷其中,不断地为这段关系付出。
但是假性亲密感是经不起现实的考验的,当激情退去之后,这段关系就会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了,你对这段关系的所有期盼和憧憬都会瞬间变成一场空,这种无情的幻灭感会让人心里更空虚和孤独。
想想自己当初涉足这些社交软件的初衷本就是为了排解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但最后却因为这种快餐式的网络关系而加剧了内心的孤独感和焦虑感,甚至让你对现实生活更加心灰意冷,这实在太不值当了。
社交软件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偶尔利用它与陌生人聊天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情绪宣泄的途径。但是过度地沉湎其中,你就很容易对聊天这件事上瘾,继而误入假性亲密感的陷阱,在快餐式的关系里错付了自己的真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闲聊只是起到转移注意力,舒缓当下紧张情绪的作用,并不是走进彼此心灵的通道。只有深入的对话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密感,但是虚拟的网络很难创造彼此心与心交流的氛围。
2.社交软件的即时满足性不利于个人成长
成长就是反本能的过程,我们的本能使我们喜欢避难趋易、即时满足,这是由我们的原始基因决定的。
我们容易沉浸在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就能快速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就是出自于本能,如果我们一直按照本能行事,我们永远都无法获得成长,同时也会永远困守在迷茫和焦虑中。
刷抖音、看微博、游走于各种社交软件就属于低耗能、可以给人带来即时满足感的行为。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本能地会选择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精神安慰。
当你长期习惯了以这种方式来解决你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时,你就渐渐失去了自我觉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你的大部分注意力已经被分散到了各种社交媒体上,很难再有更多的注意力留给自我探索。
一个从未向内探索的人,很难在认知水平上有所提升。因此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二维的、扁平的,这意味着对于当前的困惑与焦虑,你永远都想不明白也摆脱不掉,只能深陷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困局里。
唯一能让人走出困境的方法就是战胜本能,选择自我反思和察觉这样高耗能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成长。
当你真正站在山顶上时,你所看到的风景是山脚下看不到的,当你处于低水平的认知时,你无法用多维、立体的视角来剖析问题,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所以沉醉于各种社交软件只能延长许多负面情绪和人生困局在你生命中的持续时间。
3.网络背后容易隐藏诈骗陷阱
近几年,公安机关一直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们对“杀猪盘”事件的警惕性,但是“杀猪盘”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稀缺心理导致的。
什么是稀缺心理?简单地说就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缺少某种资源,如金钱,爱情,于是我们的大脑会使我们完全专注于解决当前的稀缺状况,从而忽视了第三视角的探索。
那些总是喜欢与网友聊天,渴望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大多数是受到了稀缺心理的“毒咒”,他们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缺乏能够给予他们安慰的爱人,于是极度地渴望在虚拟的世界里解决目前爱人稀缺的问题。
当他们恰巧在网络上遇到一个知冷知热的人时,他们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不顾一切地拼命抓住,哪怕是要付出金钱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但这往往是骗子设下的陷阱,他们刻意每天对你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以此来骗取你的感情,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许多不幸落入圈套的受害者事后都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就是稀缺心理导致的短视的后果。
如何摆脱稀缺心理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当你陷入困境时,不刻意放大负面情绪,也不纵容自己长时间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不会把情绪应当作首要任务来处理,从而忽视了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事实上,让我们感到压抑、焦虑和无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过于消极。当你学会用积极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你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你不会认为只有得到他人的安慰和鼓励你才能走出人生的每一个低谷期。
当你已经不太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你也就不会觉得自己缺少一个能给予你安慰的爱人,自然而然地你就摆脱了稀缺心理。
没有了稀缺心理的影响,你也就不会沉浸在各种社交软件中无法自拔,更不会对网络上的虚拟关系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远离社交软件,珍爱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