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景色稍好一点的景区,多会出现道路拥堵现象。
上次去郭亮村,车被堵在路上。留下司机,我们顶着太阳,挥汗如雨,急行军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景区门口。
辛苦点倒没有什么,闹心的是,堵车的原因,竟然是车辆太多,没有停车位。大大小小的汽车,就那么见缝插针地停着,想进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从停车场一直排到了数公里以外。
这次去穽底,堵车的程度,能让人后脊梁冒出汗来。说好的坐车出来,也不得不改为步行。
进出穽底村的道路,确实不够宽,加上街里有户人家正在盖房,路上有个地方碎石溜坡,这些客观因素的确增加了堵车的概率。
然而……堵车,人为因素更多些。
这边,一辆大卡车左不靠边,右不靠沿儿地停在村子街道上,占了大半个路面,司机不知去向。堵住了若干车辆。
再往前走,穽底大桥附近,一辆越野车稳稳地停在对方车道中间,车里没有一个人。想必是车主出去看瀑布,拍照片了吧!在这里被堵的车辆前看不到头,后望不到尾。
又往前走。这个方向的车想超车,排成了两排,又被对面过来车迎头顶住,后面的车挤上来,互相错不开,车便挤成了疙瘩。
如果遇到车出了状况,路有了障碍,那更是堵得理直气壮了。
我曾见过把车停在行车道上打电话的,吃东西的,给孩子把尿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出的。
一夫当道,万夫莫开啊!
我就任性了,你能把我怎么着?反正同是行路人,你也没有权利把我怎么样!
这分明是要累死交警的节奏啊!
据说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的路越修越窄,而我们国家,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堵。
这让我想起备受诟病的城管。我上下班的途中,有一段路,路两边都是卖东西的,像个小型市场。一开始,商贩的摊位是摆在马路牙子上面的,后来,东西越摆越靠外。原本不窄的街道,被占去大半,人来车往,就变得拥挤不堪了。
商贩和城管们,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执法车来了,货品规规矩矩摆在马路牙子上面,路是畅通的,城管一走,马路上又被各式各样的物品,行人,三轮车,自行车堵了个水泄不通。
见多了,我真不知道应该同情商贩的弱势,还是应该同情城管的无能。
有一所大学的学生,齐心协力组成了一个社团,想要以团体的力量,引领城市的交通公共秩序新潮流。他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但凡出行,必定排队上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往往是: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被其他人挤在一边儿,还没轮到他们上去,车厢便满了。只能眼巴巴看着一辆公交车绝尘而去,下一辆公交车上依旧没有他们容身的地方。他们就这样等啊等啊,等到坐车的人少了,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他们也误了任务。
理想中的一厢情愿,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铁面无私。
当大众的公德心被挟持的时候,我为人人,人人会为我吗?
那些写在纸上的高尚,常常被现实击碎,散落了一地鸡毛。
是人格自律出了问题?还是舆论导向出了问题?是宽容的成份太多了?还是严苛的惩戒太少了?
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惜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真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吗?写在纸上的规则,如果只能停留在纸上,每个公民都有被塞心的可能。
常言说,欲速则不达。你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
今天的因,就是明天的果。不要让那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停留在书本和嘴巴上。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等车,中国式排队,中国式交通事故,这些词语,让我更加理解争先恐后与优胜劣汰的深层含义。
自私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扎了根。
堵车事件,每天都在上演。不分城市和农村,不分山区和平原。
讽刺啊!
此时堵住的,绝对不仅仅是路,还有时间、心情,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诚信。
学校里的苦口婆心,常常被现实的浪头,拍死在沙滩上。
乡约民俗,道德风尚的重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