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刻意说教别人
即使同样的东西
人们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
认知是聪明的一部分。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
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操心别人的百件闲事,不如做好自己的一件实事。
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管东管西,结果把闲事管成了忙事,把易事管成了难事。做人有尺,贵在有度。在“管闲事”时也应如此。
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归根结底只有三件事儿:老天的事儿,他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我们唯一有资格、有权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儿。
别人的事儿,不要轻易去管或者下评判。
自己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别人又有什么资格评头论足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休要做他人生活的上帝。
正如狄更斯所说,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内之事不管,他人私事非邀请不管,不危害社会公利的事少管。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
如果在你自己看来是“帮忙”,别人却说跟你无关,你就是在瞎管闲事;
古人云: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如果别人说“谢谢”,那才是真的在助人。
其实很多时候苦恼来源于与我们不相关的事。每天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但大多数的人、事、物与我们无关,我们却把多数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了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上,反而忽略了最应该认真对待的部分。
操心别人的百件闲事,不如做好自己的一件实事。
正所谓“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总爱伸手管别人,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难免就忽略了关注自己。
自己人生都没照顾好,就别想去管别人了。
很多话说一遍就够了,懂得人自然都懂。
对很多人来说,撞的头破血流,知道痛了,比轻飘飘的道理有用的多。
成长总是要有痛苦的。
说的越多越不讨好,特别是这个人还不是你最好最信任的朋友的时候就更别多嘴。该逃避的话题就逃避。人际关系最好的往往不是多管闲事,话多,站立场的人。
人生四大多管闲事:
扶烂泥,雕朽木,翻咸鱼,烫死猪。
烂泥躺得好好的,非要把人家扶上墙;朽木腐得好好的,非要把它雕成才;
咸鱼躺得好好的,非要给人家翻一翻;死猪死得好好的,非要拿开水烫人家。
不要给别人免费的建议,因为人家会不珍惜,也不要去接触玻璃心,因为太容易炸裂,可能会伤到我们自己。
你的真心别那么廉价,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接的住。把它留给懂你的人。
关注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同时,不用替别人乱操心,
有人喜欢房间凌乱随意的舒适感,
总有些人喜欢用整洁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有人喜欢休闲时打牌来消磨时间,
总有些人喜欢多说一句读书才更为高雅;
在对他人和外界丝毫没有全面了解的时候,就开始帮扶对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智慧、所知传授给别人。尤其是,当那个人看起来各方面境况都不如你的时候。
教他做事,帮他摆脱困境,一如农夫可怜冻僵的蛇,将其纳入怀中。一个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往往会通过教导他人去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另一方面看起来,被指教和帮助的那个人,应该感激对此表示感激才对。
但实际上,从人性角度去细想我们就会发现:越是落难的人,自尊心越强,内心也越敏感。这时候窘境被人看出来,又被他人教导该怎么做,那种心理煎熬,还不如让他死了算了。
如此一来,事实的诡谲之处就出现了:教人做事者原本一念之善,却极其可能被落难者错误理解为“得意洋洋”、“多此一举”、“受尽凌辱”。其后,若有翻身时,最不饶恕的,就是当时帮助过自己的那个人,教自己怎么做事的那个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子丢了是一件多么可恨又无可挽回的事啊!逮住机会咬你一口,才能心理平衡!此时的人,与在农夫怀中苏醒的蛇,何其相似?
毒蛇是因为本性难改,而从困境中翻身的人如此做,不过是因为心理失衡。而这种心理失衡,多半还是因为他人的不当言行所引起的。
如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真假善恶的帮助,非但不会有好的结果,随意出手的善意反而成为了引火烧身的导引。
世事纷纷攘攘,只有庸人自扰。
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越高层次的人,越发懂得少管闲事,除了不要管别人的行为与后果,因为你与此事无关便无需费力。
有时候,教人做事是一种病。好为人师是一种心理优越感,是智商上对他人的一种藐视。只有1%,才可能是一个人乐善好施的体现。
正如罗素所言:“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开放,这个世界才会有参差多态的美。”
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个耳不聪、目不明的人。
当时人平均寿命不到50岁,贾母活了83岁,贾母是怎样做到这样龟年鹤寿,洪福齐天的呢?
答案就是装聋作哑,心态平和。
作为贾府实际的最高掌权者,大小事务又怎么瞒得住她,只是贾母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对于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孙自有儿孙福,少管闲事,自己也落得个清净自在。
而精明了一辈子、厉害了一辈子的王熙凤,却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转眼间都是浮云。
传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其实到了人生下半场,更多的是寻求心态的平和与灵魂的安静。
有时候,“拙”“痴”“聋”“哑”恰是养生的秘诀、人生的智慧。
愿你我都能少管闲事,修得一颗平和之心,一生中清净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