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弗洛姆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个体化进程是一个力量增长和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丧失与别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 其中儿童与他人越来越分离的过程。这种日益加剧的分离可能导致寂寞的孤立,产生紧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弗洛姆用婴儿出生的过程打了一个比方:婴儿出生之前和母亲是一体的,通过脐带连接,这个时候婴儿肯定是不自由的,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生以后,婴儿和母亲身体分离,但这是生理上的分离,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婴儿还是要依赖母亲,他们在功能上仍然是一体的。之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才逐渐独立,脱离母亲,发展自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那么,越来越大的自由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弗洛姆认为,影响有两方面:积极的一面,当然是让人摆脱了以往的制度和精神束缚,让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人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培养理性和创造力,获得真正的独立。消极的一面,这种自由让人失去了原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人感到孤独和无能为力。原来人和自然是一体的,虽然没有自由,但是可以感到安全,就好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安全的,婴儿在妈妈的怀抱里也感到安全一样,很多人即使成年以后,依然会依赖母亲,有恋母情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不想抛弃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宁愿选择继续躲在母亲的怀抱里。
现代人得到了自由,但是失去了安全感,变得孤独无依,为了找回安全感就会想到要退回母体,退回大自然,退回到原始纽带连接为一体的时代,但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回到母亲的子宫里,人类也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所以人只能寻找一些心理上的替代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逃避自由机制。在这本书中一共列举了三种最主要的逃避机制,分别是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首先是权威主义,具体的做法就是放弃自己的独立倾向,而去外界寻找一个权威,通过和权威结合,臣服于这个权威,建立一种新的纽带,来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第二种逃避机制是破坏欲,意思是既然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无力和孤立,那我就干脆摧毁这个世界吧!难道人摧毁的世界他就不孤立了?其实不是的,他仍然孤立,但他认为这是光荣伟大的孤立,因为外在的威胁已经被我消灭了,这就是破坏欲产生的逻辑。第三种逃避机制叫机械趋同,意思是一个人因为自由而感到孤独,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他就把自己变得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一样的着装,一样的品味,一样的看法,甚至连梦想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或者随大流,通过这种方法,个人就融入了环境,他放弃了个性成为了一个机器人,和周围其他的几百万机器人一模一样,也就不会觉得孤独和焦虑,但是它的代价是昂贵的,那就是失去了自我。
“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针对现代人的问题开出了一剂解药,要想成为一个自发性的人,爱与工作是解救我们的两种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狭窄意义上的男女之爱,这里的工作也并不是机械性的糊口行为。这里所说的爱与工作是以创造性为指引的,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全身心的心流活动,只有这样的爱和工作才能够让我们不再害怕孤独与隔绝,不再试图逃避自由。所以说,爱和生活从来都是创造性的东西。它们不是被动的状态,而是积极的行为。至于如何去行为,这就要见仁见智,自我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