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扬州城——三日游补记(下篇)

家有二老,如有二宝。老父颇精书法,但讷于言,基本不教我如何鉴赏,还有一点,弱于篆书,出去旅游,我如有认不出来的字,问他,往往他也不知道,后来,我就不问了。

老妈是园林工作者,但对花木也研究不深,特别是南方的一些观赏花木,也不见得能认出来,喜爱古建,但也并不是资深发烧友。

我呢,都喜欢,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每次从江淮一带旅游归来,总会有些遗憾。所幸,现在拍照方便,回来后,如有兴趣和精力,可以复盘,颇有回味。再以后,特别是去江南园林,记得多拍照片,多多益善,可以回来查资料。

继续补记扬州行程。

平山堂其实和大明寺是一个景区。半山堂西面还有个西园,始建于清乾隆元年,由徽商汪应庚主持兴建,后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整修,恢复山石亭阁,移建船厅、楠木厅,铺设环池石径,现风韵已复现当年,此处有天下第五泉和乾隆御碑。我们都曾去过趵突泉多次,自然对此兴趣不大,便折返向东,去寺庙片区游览。


大明寺里的大雄宝殿是清同治年间建造的佛教殿堂建筑,1979年为迎接鉴真像回归曾进行局部修缮,2013年进行了百年一修,得以首次恢复历史原貌 ,去年再次实施系统性修复。宝鼎为三足二层六角宝塔形,矗立在花岗岩雕制成的莲花座上。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镂空花脊。

大明寺里还有一个鉴真纪念堂,参考了鉴真在日本的寺庙——唐招提寺样式,属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封笔之作,标准的唐朝建筑风格。

另有扬州栖灵塔,据说是扬州城的至高点,总高70米,属于1996年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唐楼阁式结构,在瘦西湖内可见此塔的远景。原塔始建于隋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赋诗,该塔毁于唐武宗会唱三年的一场著名运动。

离开景区的时候,在山门处给二老合影留念。便按照计划直奔个园而去。

因为我上次来扬州的时候,在个园有过游览。故此地,兵分两路,二老去个园游览。我则去附近的汪氏小苑。

此处结合二者谈谈观感,纯属个人看法。正如其名,汪氏小苑,小巧玲珑,属于盐商文化晚期,或者称转型时期的清末民初住宅,低调、内敛,注重乱世期间的防范安全,建筑风格已有中西合璧的雏形。

个园,兴建于盐商如日中天之时,整体气势磅薄,占地广阔,四季假山的营造,正面七楹的两层楼,堪称奢华的“城市山林”。虽然历经战火等浩劫,所幸的是石头比较坚硬,竹林坚贞,原有的韵味得以保存至今。

我们在个园南门会合,沿着东关街西去,顺道又去逸圃游览,之后,经彩衣街,回宾馆休息。

晚上,安民老弟,特意安排我们三个到一朋友那里,品尝扬州私房菜,印象中有狮子头、扬州老鹅、大闸蟹和干丝等等美味佳肴,席中,老妈有些劳累,也不饮酒,故二老先回。我有些贪杯,接近酩酊大醉。

2023年9月27日,一早,距离离开扬州还有半天的时间,按照朋友建议,计划去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途中,路过有上百年历史的汶河小学。

可惜,时间过于紧张,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当属此行最大的遗憾。

退房之前,我和老爸又去彩衣街吃了宝应长鱼面,算是弥补了在高邮的遗憾。

此行还有两个小插曲,其一,老妈在9月27日早晨逛石塔市场的时候,和我们一度走散。


其二,老爸的拐杖在淮安站上火车前发现遗漏在候车室,当时距离开车已经不足10分钟时间,我心急无奈之下,如风驰电掣一般,取回,算是给三日行划上了一个感叹号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