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区新亨镇罗山

       揭东县新亨市集的西南面,有座不高的山峰,海拔106米而已,人们称为“罗山”。它傍于榕江北河上游,是潮汕通往客区的水陆咽喉要地。罗山的原名是琅山,清初才改为罗山。据清代编的《揭阳县志》记载:琅山,在蓝田都,距城25里,脉自飞泉岭来,最高两峰状如马堆,石如琅王千。固名,俗称为罗山,山麓有福成寺,今废,侵于民。

       从这些记载可以知道,它古名叫“琅山”,是因为山上的石头如琅王千。琅王千,本是形容石美如珠玉之词。罗山之石,并非如缅甸之玉石那么美丽,而是形状奇怪,古时,山上有石牯、石母、仙眠床、仙脚桶等,惟妙惟肖,到此如入仙境,故旧县志以“琅山”称之,清初,在这里发生多次战争,都称“琅山”。后来,又为什么改为“罗山”呢?有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对于罗山的得名,说得颇有道理,也有历史根据。

       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大局已定,便决定撤藩。这举措遭到“三藩”的强烈反对。所谓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忠精,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都是帮助清朝统一中国而受封的。他们先后起兵反清,这使各省、府的手握兵权的野心家受到影响。有些摇摆不定。当时镇守潮州府的总兵刘进忠,便趁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潮州起兵叛清,他起先投靠靖南王耿忠精,后来又转投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郑经派来的大将刘国轩和何佑两部的配合下,刘进忠在鲎母山大败清军,连续又攻破普宁、碣石、兴宁、长东等地,声势大振。清廷急命镇守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统兵前来镇压。

      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尚可喜派儿子尚之孝率领所部及潮属各县乡勇团练,驻扎于新亨琅山,抵御刘国轩,以切断叛军潮、梅联络路线。刘进忠闻讯,随即带领精兵5000多人,在鹰爪花筑垒驻扎,策应刘国轩,与尚之孝之清军在琅山一带激战数月,双方互有胜负。8月,尚之孝奉清政府之命,率所部开往云南,协助围攻吴三桂叛军。尚之孝一走,守琅山的兵力锐减,人心浮动,有几次几乎丢失阵地。由于云南方面吃紧,朝廷一时无法派兵前来增援,地方上只好自行就地募兵,并征调蓝田都新亨罗厝村的地方武装,前来琅山援助清兵,罗厝村民团首领罗国珍,原籍龙山村(即今丰顺县汤坑镇上洋乡),后迁新亨罗厝村(即今揭东县玉湖镇玉联村罗厝),罗国珍是武举出身,康熙五年(1666)省试第四名,历任江苏武进县令、昆明县令、安徽省试监考官等。后辞官在家,见社会治安纷乱,盗贼四起,便于乡间征集青壮年组成一支500人的子弟兵,平时加强军事训练,保卫家园,在那时是得到政府许可的。罗国珍接到府县征召,以大局为重,欣然应命,率领子弟兵奔赴琅山,自任前锋,抵御叛军。琅 山有了这支生力军,士气大振。罗国珍深明韬略,作战勇敢,常亲冒矢石,手斩敌军,于是大鼓士气,很快扭转了局面,琅山阵地稳固。但由于朝廷云南吃紧,无法来援,罗国珍孤军作战,相持日久,伤亡日多,已到了众寡悬殊之势。叛军又急于打通这咽喉通道,加紧兵力夹攻,罗国珍兵败被捕,刘进忠亲自劝降,许以厚禄,被罗国珍严词拒绝,最后被杀于琅山。叛乱平息后,府县上报罗国珍为国捐躯功绩,康熙皇帝为表彰他的忠义精神,特把琅山改为罗山,作为对罗国珍的永久性纪念。此后,人们便称琅山为罗山了。

       罗山之名,还有一说,以为此山远看有似两颗田螺,负着螺壳,正在慢慢爬行,故此称为“螺山”。若站在磐溪都一带的角度来看,这两座不高山峰,形状浑圆,顶端略尖,倒也有点像田螺爬行之状,但若站在其它地方看,则便不像田螺了,“罗”与“螺”同音,但义不相同,凡有书籍提及“罗山”的,从来都用“罗”字而不见“螺”者,所以“螺山”之说有点片面,常被附会而已。还是罗国珍殉难于山上而得名,比较合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