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件事,不能从简单的一个行为来看待。如果要谈选择这个事是好还是坏,至少得分析“选择”的前因后果。产生“选择”的行为,首先是因为有了某个理由,再有“选择”的利弊分析,最后才产生行为的结果。“选择”的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在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后,便可从行为上的量化程度来判断。
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因为书会给人带来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记得大一的时候,系里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出了通知:新学期读书会活动准备开始,现招募读书会成员,如想成为其中的一言,请写一篇推荐信以及说明参加读书会的缘由(类似的话语)。正处于大学迷茫期的我,看到这一消息后眼前一亮,然后询问身边周围的同学,一一都摇头,表示不感兴趣。这下我可着急了,心里堵着慌,犹豫着是否报名?最后硬了头皮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写了上去:一是感觉自己知识面很狭窄,想通过这个平台开阔视野以及认识一些爱书的同学;二是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当时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非常地糟糕。交了推荐文上去以后心情一直忐忑不安,又胡思乱想地猜测早知道当初就不交好了,再想想感觉好囧啊!等到了面谈那一天的时候,我怎么都不会忘记老师的眼神以及我内心的恐慌,心想惨了,被刷了!意外的收获是:不知道是老师可怜我这个渴求改变的人还是啥原因,自此我就成了那一期的读书会成员之一。
关于选择,在产生了动机想法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可接下来的行动才是选择要承担的后果。能体现“选择”带来的效果,很大因素取决于“坚持”二字。
大学是我的思想启蒙教育,从现在看来:主要是源于参加读书会的原因。从专业上来看:行政管理专业许多是理论化的学习,是一种学术研究及管理水平很高的学科,但参加读书会能让自己在思想讨论的烟火里迸发了许多光。严肃思考也是在读书会期间学会的一门艺术,因为参加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如果无阅读、无思考,根本插不上话。这促使自己一开始逼迫自己看着不熟悉且难以消化的的文字一遍又一遍,把困惑点和亮点写在笔记本上,待到读书会上的时候开始进行分享讨论,会后进行感想总结。可是这真的是个痛苦的过程:由一开始看什么都看不懂而不愿去触碰,然后让自己一步一步地尝试,从文章的一小段开始。接着在读书会上看到别人滔滔不绝的发言,自己却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沉默无言,那时候的自己内心接近奔溃,然后在写总结感想的时候几乎都是记录别人的观点。前几次下来后发觉自己似乎是多余的(凑人数)。但因自己当初的选择不想半途而废,唯有加油。当读书会的活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点小改变了。对于自己的弱点,我敢于直面它;对于晦涩的语言文字,我不再害怕而是静下心来一个字一段话一篇文章的分析、做笔记。有一次因读书会的主题阅读书籍是关于【娱乐至死】这本书,使得我有段时间不断反思电视上的综艺娱乐节目是属于那种不爱思考(思想低层次)的人看的节目。为此,我几乎整整一个学期远离类似的综艺节目,只会选择性看豆瓣电影等等。虽然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的确有点偏激,但内心仍为当初的选择而感到幸运。
关于选择,我想说:如果担心选择的不知对还是错,那么就去做你感兴趣的吧。前期可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坚持就会让选择不会后悔。即使最后不想去坚持了,那就放弃,起码我也尝试了。这么想,所谓的得失就无足轻重了。
我特喜欢彭明辉老师在他的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写: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每当我内心充满矛盾、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也不会再害怕。因为从短期来看,是无法辨别选择的好处还是坏处多一些。唯一能做到的是:一旦选择了以后,自己就要想方设法坚持,结果如何就看自己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