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本书结识是一种偶然,前半个月在微信读书上读完《乌合之众》产生了一种把它买下来的/欲/望,凑单买了《自卑与超越》。日常生活中我比较缺乏自信,所以是只看题目就买下来的。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这两周把这本书读完了,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学著作。按照作者的观点,个体心理学通过与人合作判断一个人的特点,他认为人应当是普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心理应该占据主导,因此拒绝与人合作的大多有心理问题。我个人并不偏好心理学,对于这一理论将信将疑,倒也无从反驳。不知道大三的广告心理学课程会不会让我了解它一些。
书很有趣,阅读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更有趣的事情。我无聊的时候喜欢翻翻百度上推荐的文章,以作消遣。自从我开始阅读《自卑与超越》之后,百度忽然开始推荐心理学相关的文章。网络3.0时代,APP会根据用户浏览内容推荐相关内容,从积极方面来看是很方便用户的操作。我不喜欢读乱七八糟的鸡汤,但在我开始读《自卑与超越》之后,忽然就开始推荐心理学相关了,一时间内心满满的问号。
之前大部分书都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按说都在同一台设备上,应该能得到更多的数据才对。前段时间我一直没有感受到相关推荐,无论是《媒介舆论学》还是《单向度的人》以及《乌合之众》《沉默的大多数》。偏偏我读到这本实体书的时候,那诡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上线了。推荐的内容从第一天的比较专业(只有一篇),到后面逐渐鸡汤化,大概看出我不专业?
《自卑与超越》没有什么特别难以理解或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我一点相关内容都没查过。和之前看历史类的时候由于朝代时间记不住而去“百度一下”方便理解分析不同,应该只有淘宝购买记录上会留有这本书的数据。那么为什么我的手机会知道我哪天看了这本书,太恐怖了吧。合理怀疑APP开摄像头。
我将这本书作为补充知识的书,所关注的更多是其内容。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某些名词的解释一类,对心理学的了解一片空白不敢妄加议论。作为一个还在读书的成年人,我只想推荐给自己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