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扇门,可以去到任何地方,我会选择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那是一个美丽又恬静的村子,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宛如忠诚的卫士守卫着自己的家园。
村前的小溪蜿蜒曲折,通向山外的远方。溪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里面欢快的嬉戏。
小溪的上方架着一座木桥,时不时的都有村民从桥上走过,他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抬着木料-----
小溪旁边,是一片梯田,田里的秧苗刚刚长出不久,就像顽皮的孩子,把脑袋从土里钻出来,绿油油的,惹人喜爱。
梯田的尽头,矗立着一座房子,房子前面,是篱笆围成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
院子的东边,有一个石桌,桌子的周围排列着几个石凳。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爷爷坐在石凳上,正在讲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旁边围着几个可爱的小孩在聚精会神的听,老爷爷讲到精彩处,孩子们仰头大笑。
我缓缓的走进院子,跟老爷爷和孩子们打了个招呼。老爷爷面带微笑,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到这里来有什么事情。
几句寒暄之后,他们留我在家里吃饭。厨房里,老奶奶已经准备好了四菜一烫,香味从厨房飘到院子,让人直流口水。
吃过午饭,我和男主人一起下地。阳光正好,春意正浓,不用说,正是插秧的好时候。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我们收工回家,顺带捡几个田螺放在口袋里,今天晚上,餐桌上又可以多一道美味。
晚饭过后,老少爷们聚集在院子里,大家围在一个火堆旁,聊一聊自己经历过或者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趣事。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久久不肯离去。
月亮已经爬上了半山腰,女主人陆续喊孩子们去洗漱睡觉。
在“桃花源”里,没有房贷,没有高考,也没有疾病,所有的老人都是寿终正寝。
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住的是自己盖的房子,用的是自己做的器具。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可以做出很多精美的日用品。
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上山下地,雨天在家做手艺活。
左邻右舍互相帮助,从未有过争吵;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从来不曾拌嘴;男女老少一律平等,没有谁高人一等。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乐观以对,从不抱怨。
第二天早上,我恋恋不舍的离开“桃花源”,乡亲们把我送到村口,嘱咐我不要把这个地方告诉任何人。
我穿过那道“门”,回到熟悉的城市,此后好几次,我想着再去一次“桃花源”,却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