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
清明雨后。
老刘说:春笋就要多起来了。
老刘的家在宜兴竹海,家里分有两个山头的竹林。平时交由他大哥照料,除草、施肥,春笋出来的时候,顺带着还要防防野猪。老刘平日在厂里上着“三班倒”,“山主”是做不成的,每年也就是这个时节从家里带些春笋来吃。
宜兴的笋出来得晚,出产的也少。基本是自产自销,即使毗邻的无锡市场上,也多是福建笋。
按照宜兴人的说法,福建笋是不入流的,味苦、偏老,一只笋到根部1/3处,咀嚼下来已满口是渣,哪里能和宜兴笋相比。
再粗的宜兴笋从头到根部都是鲜嫩的,一口下去一点渣都没有,新鲜的宜兴笋生吃,都是清甜的。所以,要想尝到宜兴笋,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挖。
我们到刘家竹林的时候已是上午九点了。外面的世界早就车水马龙般的热闹,竹林里却仍然静谧得能听见竹叶上的风声。
我们象一群野猪一样冲上山头,开始了挖笋之旅。我们在山地的黄土和凋落下来的枯黄竹叶间搜寻春笋刚露出的几片小芽。凡露出地面3CM以上的一概不挖,颜色须是嫩黄的,还没来得及变青。要挖就挖最嫩的!
刘家大哥50多岁的人了,一边自己挖笋,一边还上坡下坡地来为我们讲解“挖笋密诀”,身手矫健。山地的斜坡上土质疏松,但挖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要根据笋的朝向,小心的在它周围挖出一个坑,剔出山土中的石块,一直挖到露出红色的根须,然后看准了用夯将笋锄断。
慢慢的我们就知道了:山上的笋都是有规划的,竹林要疏密有致,太密了营养不良,太疏了利用率不高。在我们眼里满地的春笋和密密麻麻的竹林,在刘家大哥的眼中就象一个个自己的孩子,今天又出了几棵笋,哪棵笋要挖掉,哪棵笋要留着长成毛竹,他都早有盘算。山上的毛竹一般5-6年间要逐步伐去一遍,再由新出的笋来填补,自然地完成整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哪能象我们这样:见什么刨什么。
好在我们的杀伤力不强。一个上午,我们十人才挖了七、八十斤笋,最大的一棵就有18斤之重。每个人轮流抱着这棵“笋王”,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姿势合影留念。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一群乌合之众,抬着挖出的笋下山。刘家大嫂已经准备好了一桌正宗的“农家乐”宴请我们。
菜是野菜,2个小时前还生长在竹林边的泥土中;肉是野猪肉,因贪吃春笋而成了我们的盘中餐;笋,自然是才挖出来的了。
还有,沏上来的红茶也不可不提。茶汤清亮透彻,色泽鲜红,香气扑鼻。刘家大嫂说,茶是家中几棵茶树上摘的新茶刚做的,水则是将泉水一直从山上引到了家里。挚爱!
山里的生活自给自足,山上的毛竹一棵重约80余斤,今年每百斤的价格要34元,再加上春笋、新茶,这些都是山里人的生活来源。
虽然每天的劳作诚可谓辛苦,刘家大哥每日都要在山上劳动10多个小时,但你看他50多岁人上坡下坡矫健如飞,他80多岁的老母亲仍然村里村外行走自如,而他们村里的老人也大多高寿,这不正是生活最好的赐予吗?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