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自熱寫企劃
今天分享的內容來自得到APP,訂閱專爛《萬維綱.菁英日課》第45篇─到底什麼叫"智慧"?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及非人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然是科學,當心理學家想要研究"智慧"這個概念時,必定要給他一個可操作的涵義。
什麼叫可操作的涵義呢?下面舉個例子
如果在貼吧有篇文章寫得頭頭是道,下面的回文通常會說"長知識"了,或是以前我們有疑問時,會跑去知乎問問題。"知識"二字對我們來說應該不陌生,應該就是"有意義的資訊"。所以當想要增長知識,我們下意識就會一股腦栽進書、網路、或是課程中。
然而,如果你了解知識的定義(可操作的涵義)的話,你可能不會一股腦的栽進去,我在MBAlib搜尋到知識(Knowledge)的定義如下
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
其中有幾個關鍵字:主題、認識、特定目的的使用。
簡單來說,一個人很有知識,就是能在特定的情況下,有效運用自己某部分的資訊。EX:男性友人之間大談NBA>>很有NBA的相關知識。
因此想要有效增長知識,應該要
- 了解增長的目的
- 尋找與目的對應的主題
- 栽進這個主題下的資訊
如此一來,才能減少累積不相干領域的資訊,有效加強你需要的知識。
從這邊我們得知,要有效操作一個概念,的確要先給他一個可操作的定義。
那麼,回到今天的日句透,心理學家在《Wise Reasoning in the Face of Everyday Life Challenges》這篇論文中,給智慧(Wisdom)下了什麼定義?
智慧(Wisdom),就是明智的推理(wise reasoning)
在這裡萬維綱有提到,他把reasoning翻譯成"推理"其實不夠精確,這裡說的推理並不是福爾摩斯的那種演繹推導( deductive reasoning),而是有著更廣泛的意義:
通過個人的理性,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講細一點,心理學家從三個方面來看待"智慧"這個概念:
- 智識上的謙遜(注意,是智識不是知識):知道一件事需要更多的訊息才能合理(reasoning)評估,知道未來可能有著不確定性。
- 超越自我:了解身處一件事中可能會當局者迷,會試著切換視角看問題。
- 考慮他人觀點,達成妥協:了解不同觀點的利弊、別人的立場與想法,試著達到彼此間的雙贏。
心理學家找一群人做實驗,想了解他們定義下的"智慧",在人群之中是怎麼分布的,這邊就先跳過實驗內容,直接進論文的結論。結論是,
智慧在不同人中的差異,比平均每個人,在不同場合之間的差異,要小。
也就是,智慧的比較不會是誰比誰高,而是在同個人在面對不同的情況下會有高低。譬如:一個宅宅在遊戲領域的智慧比社交領域高,另一個嗨咖在社交領域的智慧比遊戲領域高,但他們兩人之間的智慧卻是不能拿來比較的。
智商是人與人之間會有的差異,智商高的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比較高,而這個研究的定義與實驗下,與智商不同的是,智慧是可以學習累積的!
訂閱專欄文中並沒有提到如何從這個新的定義中有效增長智慧,我試著重新看定義,用本篇最上面的方法來思考
明智推理(wise reasoning):通過個人的理性,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我想要有效增長智慧,依樣畫葫蘆抓出其中的關鍵字:理性、生活事物、正確的選擇和判斷。類比前文,試著把這句話改的更順口一點
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在面對生活中的選擇,能夠理性的透過自己的價值觀與知識,選出相對正確的判斷。
想要有效增長智慧,我自己的推導順序是
- 會碰到什麼樣的生活選擇不是自己可控的,唯一可控制的是選哪一個。
- 所以選出相對正確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判斷越準確越好。
- 判斷想要準確,則要從三個面向提升,理性、價值觀與知識。
- 理性感性與否,來自於對自身與事物的理解。
- 越了解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越能理解情緒的來源;越了解更廣領域的知識,越能分辨事物的本質。
- 因此知識累積越多,越能保持理性思考。
- 累積需要的,就是正確的使用時間-即注意力。
- 價值觀要提升,必須要再三修正自身的認知-即有元認知能力。
所以這樣推導來看,與李笑來老師所說的觀念不謀而合
有智慧的人=元認知能力 X知識 X注意力
延伸閱讀:知識、元認知、万维钢 · 精英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