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同伴,很庆幸我遇到了工作室里的一群热爱读书的小伙伴,很高兴与教师联盟读书会的成员相伴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暑假,感谢书籍带给我的力量。
女儿有段时间读书速度超快,一本童话类的书,一天就可以读完。她在读书时,我也观察着,发现一页书用不上几分钟就读完了,为此我还测试了她,都一一对应如答,让我甚是惊讶。
那时我不明白原因,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找到答案:读书多了,理解能力强了,看书速度也就快了。的确,我这个暑假也有这样的体会。
以前一个学期,我马马虎虎可以看完一本书,一是不会挤时间,而是看书速度慢,有的句子需要反复去读才没看明白。
这个暑假为了逼自己多看些书,就参加了“教师联盟读书会”和一些线上的培训。河南读书会要求十天读完一本书,刚开始我有些担心:因为我阅读速度很慢,怕读不完。
还好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樊登老师讲过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听过,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再加上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所以读起来没有很吃力,这本书我仅用了大概六天左右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在教养孩子和与学生的沟通中,错过了多少教育机会,让孩子受了多少语言暴力。
这本书改善了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去关爱孩子。
第二本共读的是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本书我也很快读完并做好了笔记。
在这本书中,于老师用自己身边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做班主任的苦与乐。之前每次教育学生无效后,我都有种挫败感,总会失落几天,看了这本书,我豁然开朗,发现自己错了。每个学生各有特长,我让擅长跑步的学生去比赛跳水,结果可想而知。
很庆幸遇到了于老师,解开了我的心结,也让我对班主任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也是很有学习价值的书。
很早之前也翻阅过这本书,感觉看不懂,就把它尘封了。今年暑假,因为有了一定的阅读底子,再打开时,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苏大师的每一条建议都让人受益终身,此刻我才发现自己之前错过了多么优秀的一位老师。
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又开始了工作室的共读书目—《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刚开始看时有些吃力,但越看越喜欢,有一种不舍昼夜要读完的冲动。
这本书讲述了亲子关系,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童年时的遗憾,也看到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问题。
女儿其实很健谈,但总是沉默寡言。之前把它归结为性格内向,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错了。不是女儿内向,而是我一边忽视着大宝,一边给她贴标签,而这种行为掩盖了问题真正的症结,导致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被看见。
孩子的成熟是什么?他不是独自一人睡觉,不是像小大人一样做事,不是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孩子的成熟应该像果实,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无私的爱,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这本书读完,我计划读一读斯蒂芬妮.斯蒂尔编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和孩子良好的依恋关系打基础。
在读书的同时,我也进行了网上的一些培训,以往的暑假我总是刚开始很激动,到后来很无聊,而今年,有了书的相伴,我一直都觉得很充实,每天不读书,心里就有种负罪感。
这也许就是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不再是一个孤岛,因为我有一群优秀的阅读者相伴,我也会将把书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成长的道路上,有你,有我,有书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