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子穆
1
从九月开学季开始,我发现之前关注的求职类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内容都成了各大企业的校招信息。这才猛的想到:哦,原来又到了应届生找工作的季节。仿佛去年的这个时候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觉,可能是因为我太急切于想要拜托应届生的身份了。
可是之前求职的经历怎么会轻而易举地从记忆中消失呢!当初网上关于制作简历的课程直播几乎从来没落下;每天不分早晚刷各大求职网站的招聘信息网申投简历;顶着烈日跟着导航走几万步去参加校园宣讲会……这些都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面对其他985、211优秀的毕业生和投出去的简历毫无音讯的结果,不止一次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开始自我否定。如今,这些都挺过来了,现在讲出来倒也可以云淡风轻。所以啊,你过去吃的苦等未来某个时候回头去看,都已经不再是事儿了。
毕业前所有的焦虑和不安终于在找到工作的那一刻得到释放。然而这才只是开始,我差点忘了人生就像升级打怪一样,过了这一关还有下一关等着你。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每一关都走得步履维艰。
2
今年3月末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了现在的工作单位。6月份临近毕业,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执意留在读书的城市,也顺利在这家公司转了正,算起来在这里呆了有6个月了。实习的三个月,我承认对于这份工作的喜爱是与日俱增的,然而转正之后,真正的职场生涯才刚刚开始。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难度的加大,之前的好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和委屈中一点一点磨灭。
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但是不会轻易在人前落泪。然而转正之后到现在,我光是在公司就哭过两次。除此之外,在地铁上,在公车上,在行走的路上,在夜里一个人的房间……早已经不记得次数了。
第一次在办公室掉泪是因为部门内部的沟通问题。我在5月份开始从同事手上接手了几个客户(暂且叫她阿婷吧)但由于前几个月业务不熟悉,经理并没有一下子将那几个客户转交给我,而是先让我负责后面的实际操作,主要的沟通还是由阿婷来做。7月份的时候,我向经理提出独立负责这些客户的所有业务。经理再三询问:你可以吗?当时我的内心仿佛有一百个小人在抗议,难道就这么不相信一个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吗?不过最终,经理还是同意了,跟阿婷还有客户的负责人发了一封函说明情况,却唯独没有发给另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这就导致了我成了替罪羊。
我呢,接下来就兴高采烈屁颠屁颠地跑去工作了,完了经过再三检查发了一封邮件给另外一个部门的主任。然后,还特意过去跟他说,请他查收一下邮件。矛盾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主任连邮箱都没有打开,就质问我:“为什么你们一会儿是你发给我,一会儿是阿婷给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我小心翼翼地跟他解释了原因,接着主任又吧啦吧啦说了一通,大概意思是说,你们有任何人告知我从这个月起由你接手阿婷手上的单吗?你现在负责的单位又是哪些呢?你知道这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吗?你们有没有做到尊重别人?
一连串的问句加上明显提高的嗓音让我终于崩溃了防线,我抽泣着应答已无半点反驳的勇气。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是多么重要,尽管很多时候这是很形式化的东西。那天挨骂的时候,我们部门经理不在,所以我成了唯一的责骂对象。虽然事后那个主任也跟我说,这件事情我并没有错,还夸了我一句邮件写的清晰又简洁。可是,这件事情于我来说可能会记很久,至少吸取的教训不能忘。
第二次掉泪是由于碰到了一个特别拽又特别苛刻的客户。那客户拽到什么地步呢?跟我说话从来都是命令的语气,业务上的问题只能他要求我们必须怎样怎样。比如工资必须要在哪天发,发票必须要在几号送到,可是我第一时间就做好了工资表给他核对,对方硬是拖了两三天拖到要去送发票的那一天才回复。这个月他们换了新的营业执照,在发票税号的位置需要换上他们新的社会统一信用代码。然而奇葩的是,他们明明知道我们要在哪天开发票却不提前告诉我,非要在拿发票过去的时候说你们的发票开的不行,要重新开过。我好脾气地问:为什么不提前说呢?他们给的回答是,这是这两天才通知的,还没来得及!what?简直想要爆粗口了,这分明就是在耍我。像这样要我跑多一次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了。
那天出了他们公司的门口就哭了,因为这一个客户我已经憋火了好几天。难道服务行业就低人一等吗?难道我们就该卑躬屈膝把客户当上帝吗?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有些人哪里来的优越感,明明大家都是在基于合作的平等地位,凭什么你就那么趾高气扬呢?
3
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在学校的时候觉得生活过得还算可以。可是等真正毕业了,才知道想要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原本想象着毕业了可以跟认识的同学合租一间宽敞舒适的房子;可以每天变着花样烹饪不同的菜式;可以周末没事去看看展览或者约朋友去聚餐。
可是现实又是另外一个光景。在广州这个城市,租一间差不多的房子就花掉了我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由于室友之前并不认识,所以就算是合租大家平时也并没有太多交流。刚开始也兴致勃勃有空就看着食谱学习做菜,还会问问室友要不要一起吃,后来被拒绝次数多了,再加上厨房要公用,慢慢就很少会花心思去做喜欢的食物了。周末偶尔会想约同学去逛街,可是忽而发现并没有几个朋友,就算是主动发出邀约,多数时候对方都是以有事为由谢绝。
所以周末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过,有时候在家宅久了会去图书馆呆上一天,或者去看看同城的展览。碰上喜欢的电影,会一个人买张票静静地享受两个小时的安逸时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记得上次去看《建军大业》的时候,好几个情节感动地落泪,旁边的一对情侣看的我一愣一愣的。
这些一个人的日子看似很享受,可是如果这些变成生活常态是怎样的呢?你有没有试过一连好几天不跟人交流,但是又特别想找个人说说话的那种孤独?
4
这就是我毕业以后三个月来的生活写照。我其实不是一个愿意在社交软件或是朋友父母面前展示自己负面情绪的一个人。写这一篇随笔,我也不是为了发泄任何消极情绪,就只是想记录最真实的生活。而且,我相信大多数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会有同样的经历和心理历程。
前好几天,我发过一条屏蔽了同事和客户朋友圈:遇到难搞的客户,每个月都要心力交瘁一次,比大姨妈还准时。不一会儿就好多人点赞,我相信这些人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感同身受。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做丧文化。我想这个丧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葛优瘫”或“生活废柴”。小确丧是对自己糟糕现状的承认和无奈,它又不代表真的颓,而是在这种自我解嘲中萌发出硬着头皮走下去的英勇。
所以,比起那些伪装成自己过得很好的人,敢于承认自己过得不好,于己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