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说得很多,这大概是很多人的愿望或理想。我的体会是:这只是表象。
一个人真正有意义的变化在于心智的变化,意识领域的开疆拓土。读书、行路和其它经历一样,如果没有带来意识的变化,读死书万卷何用?走马观花万里何用?有人只是把读书行路作为一种消遣,一种谈资,个人本身的心智没有什么变化,读书行路对他的为人处世、思维和行为没有实质的影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恐怕意义不大。当你在意识上开出一个新世界,当你慢慢改变你的思维、意识,从而改变你的心智和行为,你才真正地成长和变化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表象,只是形式。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塑造、心智模式形成的过程。从刚开始接受别人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到慢慢形成、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心智、思维的成长过程。小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都是有意无意地被塑造,教科书、老师、父母在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的同时,天然带给我们很多限制,有些限制是由于个人经验、视野的局限,有些是传统的沿袭,有些是出于某种目的。大家带着这些限制生活在世界上。
长大以后,大家看外界都是从内向外地看,带着你的观念、想法去看世界,去做事情,你的观念、思维很大程度决定你所看到的,你所看到的是你的观念的投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一直都是被输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反省、调整,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那么他的意识、行为总是被限在这个框内无法突破。如果一个人把被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就会演变成更可怕的情况:从被限制慢慢变成自我限制,他的生活、人生也从此被限制。因此,你对这些限制的突破程度,也决定了你思维的独立程度。
读万卷书也许能让你成为博学的人,行万里路也许能让你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却不一定能你成为独立思考的人、成为心智成熟的人。在我们身边,读书主要作为知识、信息的一面被重视,经历主要作为经验的一面被强调,而作为思维、意识的一面容易被忽视。信息的积累不会天然形成思维、意识的改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照搬别人的意识、思维、价值观而独立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摸索、怀疑、思考,慢慢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饱读诗书而有成就的人,比如王阳明、曾国藩,也有很多不识字而有成就的人,比如胡雪岩、杜月笙,我们身边也能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是读书、行路、经历本身,而是他们对于读书、经历的思考,对自身的反省,对心得的实践。
一个人能接触、拥有的物质是有限的,但是精神世界却可以是无限的。你可以在思想的世界里任意奔跑,纵横驰骋,前提是你要独立思考,不断突破限制,不断自我反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是其中的一些方式,所有的经历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怀疑心,宽容心,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经历很多事情。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事。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