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的博弈还在持续,有几个事情,可能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是陆续的,也是大概率确定的。
第一,就是消费品的出口会有一些压力。
中国商品成品出口美国,基本上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式的,我个人管它叫跨境贸易,就是那种一货柜一货柜出的那种,集中报税,按规则来,这个量是最大的。
另外一种叫做跨境电商,都是很多中小卖家在亚马逊网站、SHEIN网站上,或者自建的独立站上,销售出去的商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内邮寄包裹过去的,如果商品在800美元以下,还能享受免税政策。
美国海关有一个数据,2024年通过邮寄入境的快递包裹,大约是13亿个,据说咱们国家寄过去的,大概占1/3,可能数据有误差,但应该相差不大。之前商品价值800美元以下是免关税的,现在这一波关税博弈搞起来后,要么收30%,要么收25美元一件。
而咱们国家在亚马逊或者独立站销售的中小商家大概有多少呢,个人从行业里打听到的数据,大约不少于100万家。多说一句,这里面很多做的非常好的个体户,是没有在大众视野里的,所以具体的个数不好统计,什么原因不能多说。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个群体,为中国的产能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销往美国很多的商品其实是消费品,包括耐用消费品和快销品。当消费品出口受阻,或者因为关税带来的美国国内消费品涨价,那势必会对消费规模形成比较大的影响,之后咱们卖过去的量可能没有这么大了。
第二,紧接着就是很多中国的消费品生产企业,要像前两波(一波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一波是2016年特朗普搞的第一波关税博弈)一样,开始研究布局出口转内销。
可预计的是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品行业,还将迎来一波比较厉害的内卷。一些品牌现在赚钱的,可能下一波会不赚钱,同时又有很多新锐品牌会冒出来。未来几年,消费品行业如果没有创新,可能承压会比较大。
可预计的是几个电商平台会开始大赚特赚,比如拼夕夕,比如某音,反正到他们渠道上卖货的商家越多,他们收割的越狠,赚的钱越多。
第三,结合这一波股市,再加上不怎么争气的房市。下一波,估计会有一波储蓄潮发生。上一波是口罩期间,老百姓为了防止意外和发财哪个先来的问题,存了一波钱,这一波看样子大概率也会发生。
原因也不复杂,因为资金会有自主避险的特征,它没地方增值的时候,最安全的就是在银行里。当出口、投资都遇到障碍的时候,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的惯性,就会存钱,至少咱们的利息还是正的。
同时,可能还不光是居民储蓄,企业下一波关注的应该也都是资产变现,关注现金流,企业储蓄下一波也会增加。
第四,上面这些可能表面上看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有可能会让这一波的经济增长遇到更大的挑战,可能会拉长这个V字型底部的时间。
但大家不用太担心,官媒都说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咱们要做好长期有耐心的准备。而且接下来咱们一定会有一些措施,我大胆的预测几个:
1、估计会加大消费补贴力度,会从现在的家电家具、手机数码扩散到更多品类。
2、大概率会加速降准降息,降息的目的不鼓励企业和居民多存钱,降准的目的是会将更多的钱用在扶持中小企业上,且会加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会加快统一整合国内大市场,降低类似于物流成本等。
4、如果这些还不怎么管用,可能会有一波政府牵头的储备性采购。
5、最后很可能会加速推动各地的文旅产业,看了一下数据,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光江苏就带动了直接消费100亿。可预见的是有可能会加快周末双休,鼓励年假等等一些措施出台。放假了,才好让大家出来嗨,嗨起来才能花钱。
很多小伙伴应该看出来了,上面这些动作大部分都是为了干啥?
两个字:消费。
咱们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美国这个国家凭啥牛逼哄哄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什么军事霸权,什么金融霸权等等,个人认为,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他首先是一个超级大市场,说白了,市场经济下的规则是,买方市场是甲方。
他们这么多年,都他喵的产业空心化了,老百姓哪里还有钱买全球的商品呢,就是因为美元是他们自己印的,他们遇到危机就发钱,然后拼命欠债。
回过头来看,咱们为啥这一波要这么费劲的拉国内消费,就是因为市场大了才有话语权,你想卖东西给我,你就得听我的,不然我就给你加税,要么你就在我们国家建厂。
特朗普的强盗逻辑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句可能不恰当的话,消费市场的大小,也是国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