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快点起床,快点刷牙洗脸上厕所,准备吃饭,今天天气不好,可别迟到了。”早晨八点我一边往桌上摆早餐,一边催促着。
二十分钟过去了,小朋友才终于坐在了餐桌前。“你能不能吃快一点,不然别吃了,赶快换衣服去吧”我秒了一眼时钟马上就八点半了。“那怎么行,哪有不让孩子吃饭就去上学的妈妈,不吃饱我会饿的。”说着自顾自吃了起来。
见催促儿子没有什么效果,就开始提醒孩子爸爸。“你先去换衣服呗,早点下楼估计要扫车”,得到的回复依然是“不着急,时间够了,一会我们一起下去”。“都八点四十了,别堵车迟到了”,“我们哪一天迟到了”,“对呀,我们哪一天迟到了?”儿子也不忘调侃我一句。是啊,儿子自打上学以来,一年多都由爸爸送,都是班里前几个到的学生,这也是事实。我不知道说什么了,自己灰溜溜梳妆打扮去了,对他们不着急的样子有一点眼不见为净的意思。
“都四十岁的人了,天天毛毛躁躁的。慢一点有什么关系,慢一点稳当。”
是啊,只要喜欢慢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着急忙活跑到目的地才发现根本没有看清通知去错了地方;心里不停催促自己,恰恰忘记了带东西又不得不折回;想早一点完成任务,稀里糊涂地没有搞清标准还得返工;为了赶时间失去了更多思考和回味的美妙。
我们一路都在奔跑,我们一直都在赶路,忘记了观看沿途的风景,忘记了把心沉淀下来收获思考的力量。
适当慢下来不是让我们松懈,也不是让我们在忙碌中找一个松懈的理由。“欲速则不达”,慢一点让我们有时间看清前进的方向。
生活这样,工作亦然。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有点“慢下来”的心态和尝试。
我们有时为了让课堂饱满紧凑,舍不得给学生时间思考,或者给的时间不足;我们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痛快,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小时,不去理会学生的反应。我们没有耐着性子,静下心来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没有舍得多花一点时间让他们放声朗读,认真揣摩情感。我们总是着急进度,总想多讲一些,总想让自己在课堂上“忙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踏实心安,才能体现自己作为老师的存在感。
其实,我们何不换一种方式,在某一节课里,在某一个时间段里,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搭建他们倾诉的平台,为他们忙碌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开一个突破口。
面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有点耐心,去等待他的苏醒,去等待花儿开。“老师,语文卷子啥时候出来,我可考得不好。”,昨天雨雪交加,考完最后一门他们显然很开心。几个调皮捣蛋的男孩背着书包在校门口遇见我。“考得不好,还到处跑。”想着这几个大个子学习懒散散、慢腾腾的样子,上课不是想趴着睡就是想抛锚,我是气不打一出来。“老师,慢慢来,不要着急,我会好好学的。不过我们现在先去好好吃顿大餐,这个天与火锅很配。你不觉得吗?”几个家伙嬉皮笑脸一溜烟跑了。
“呵,又是‘慢慢来,是我真的太着急了嘛。’我心里想着。仔细想想,自己也是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曾经的我们是不是还不如他们阳光可爱?是不是还不如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生活节拍?是不是还不如他们活在当下又对生活充满着期待?
“妈妈,我语文考试98分。我刚做完就交卷子了,时间太紧张。没有检查我都98,嘻嘻。”儿子放学回来,进门就说,语气里有些小得意。
是啊,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