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第5组+粒可+第2周第3次作业

第二周第三天作业——情感心理类

【主题】:怎样劝导才有效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好好说话》P110

【R:阅读原文】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许多得了拖延症的人,总是在检讨自己: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问下去,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后,一定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个性中,找到不得不拖延的原因。

所以,如果真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请根据上面的【R】写出你的: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作业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拆页告诉我们:通过转变提问方式引导思考方向从找理由变成找方法,从而实现有效劝导和自我激励

Why:再遇到需要劝说说服别人的时候,会出现语言不当,不仅起不到劝说的目的,还可能引发情绪,往往适得其反,在遇到自我激励的时候,也很容易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对目标缴械投降,这个时候如果有效使用该提问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冲突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对方找出哪些是借口,从而进一步思考和行动

How:通过提问实现有效劝说和自我激励如何做呢?劝说时:为什么要做期望他做的行为?期望行为 带来的好处;自我激励时: 非期望行为带来的坏处

举例:

1.劝说:

我们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2.自我激励:

“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拖延有哪些坏处,不拖马上去做有那些好处)

Where:适用边界

在沟通需要用到劝说对方或者订立目标以后,动摇拖沓 找借口的时候可以自我激励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时间:7.15

地点:上课后回家路上

人物:儿子

起因:儿子跳舞上课不专心,老师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仔细观察,没有对比自己动作和老师都做的区别,一知半解的以为自己会了 ,还觉得自己很牛,上课还去教别的同学跳 态度不谦虚

经过:下课后,我就对儿子说:看吧喊你练习你不练,现在动作不记得吧,喊你上课要看老师看老师,你就自我陶醉吓跳?....

儿子一听,也急了说:就是那么跳的 老师都没说我不对...一幅不高兴的样子

结果:自然劝说目的不仅没达到,小朋友还很不高兴,你说她跳不好,他非说他最棒

反思:我就是陷入了劝说的误区:一开始就走到了否定那一面,现在反思用转换提问,我应该如何补救呢?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标:劝说时:为什么要做期望他做的行为?期望行为 好处自我激励时: 非期望行为带来的坏处

行动:

1、提问他:儿子为什么上课我们要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呢?(期望行为)指着他做的不好的那个动作问他:如果我们观察下老师做这个动作的样子,接着在来观察我们在镜子里的样子,做出来的动作应该是怎么样呢?

2、你看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动作在对比观察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学动作学的很快,并且做的和老师一样好看。(期望行为带来好处)

3、自我激励时:

下次要劝说儿子时,如果不转换提问还是用以前直接指出不足并要求他改正的行为会带来(非期望行为)以下坏处

儿子会反感,不仅不听 还不会改正 还会破坏亲子关系,一定会以相互生气 坚决不做结束,这样你还不想改变提问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