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望子成龙成凤的思维主导下,如何教育孩子成为每位家长头疼的事情。
家长们挖空心思送孩子学这学那,争先恐后挤着上好学校,唯恐稍一迟缓就赶不上趟了。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多数家长其实不懂教育,只是在盲目跟风,就跟攀比富贵似的在攀比教育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有,兴趣班报一大堆,一不见成效就垂头丧气,怀疑自己批评孩子。
我想说的是,教育是件大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这么急功近利你的孩子能好吗?况且教育是要因材施教的,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倾听过他的心声吗?你知道他的成长节奏是怎样的吗?
要我说,中国不缺好孩子,缺的是合格的家长。先别忙着给孩子报学习班了,自己先看看书听听课吧!爱是一种本能,但教育是种能力,得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这里有两类极端案例:
第一类,放手不管。太多家长陷入了思维误区,认为让孩子进了好学校就是给了他好的教育。殊不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样重要的。孩子越小,家庭教育越重要。很多家长跟老师诉苦“老师,我管不了我家孩子了,你帮我管管吧!”多么不称职又多么懒惰的家长。要知道,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号学生,你的孩子你自己都不管,你让老师怎么管?
第二类,管得太多。这类家长以女性居多。妈妈是天底下最无私的职业。妈妈们以孩子为中心,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恨不得24小时全天候跟踪。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无比配合,还哭着求着要老师开小灶。这类家长由于过分投入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深渊无法自拔,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极差,普遍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永远在比较永远无法满意。
其实家长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身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如果自己都没有方向,那孩子成才岂不是奢望?我们要学会寻找孩子独特的价值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太焦虑,总怕错过什么。需要根据情况果断放弃不合适的。
这里说说西方教育的思考点。西方父母一般不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他们更喜欢问:你现在想做什么?未来X小时,你还想做同样的事吗?你做的真不错!你的成果,想分享给谁看看吗?你认为他会喜欢吗?那如果他不喜欢,你怎么办呢?
对话是从当下和个体出发,包含一系列逻辑性的推断和引导:
(1)孩子的意愿是什么?
(2)这个意愿可能持续吗?
(3)鼓励孩子坚持。
(4)启发孩子利用自己的喜欢,跟世界或他人建立联系。即学习和兴趣不是封闭式的,不仅以考试和成绩为目标。
(5)预设孩子的意愿喜好不被家庭之外的更多人接受,帮他先建立心理应对措施(父母往往告诉孩子,你是很棒的,只是某件事不被接受,可以调整策略。你本身并没有被否定)
这背后的理念是,西方人认为,成功是从个体出发的价值再创造。
落实到教育里,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坚持,并可以利用自己的喜欢技能,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即创造他人认可的价值),尝试失败时,不盲目否认自己,懂得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