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 2018春节还乡见闻

                                                             #还乡手记#  2018春节还乡见闻

       平稳的飞驰在国家名片——动车组和谐号上,穿越一望无际的东北黑土地,繁华热闹的东北平原从眼前一晃而过,直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出现在眼前。我悄然意识到,这已进入山西了。(当然,有常识的很多人都知道)


       直到下车前,能感受到的也只是一般游人所能识之山西。唯有下了这风尘仆仆的列车,我才体会到一个归乡人才能体味的家长魅力。

        以眼观之,太原虽只能勉强跻身中等发达的二线城市,但其今日道路之宽阔、交通之便利绝对不负“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古城气势——路贯南北,街通东西,这是先人留下的严谨气派;内中外环的高架桥如巨龙在空中蜿蜒交错,让龙城血液流动的畅快淋漓。



那是什么原因让太原在近几年的改革阵痛期咬牙修路呢?我不赞成无脑开地图炮,但我觉得一个地方独特的千年历史多少回会结粹于他养育的百姓的血液中。黄土高坡的子女长期以来被重重叠叠的山隔绝,从愚公移山(太行山就在山西边界)到走西口,朴实倔强的山西儿女为走出去付出过太多——我想这份对“路”的向往于与执着是我们一有条件就奋力开山修路的重要驱动力。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凭双手创造一切,但没有路,我们就打不破这自然的界限。今年春节,太原八条主要街道真个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树树垂下绿丝绦,生机彩球节节高。






       当然,最熟悉的还是我待至初中的县城古交——不似一二线城市繁华大气,但胜在可以毫不费力就步行到多数目的地;不比乡村衣冠简朴古风存,但城市应有的设施几乎一应俱全,迷你些罢了。他就像个发小儿,在他面前能放松的随时可以“葛优瘫”。最能体现这老友气质的,就是上图了。洋气的金隆门下大红灯笼高高挂,年轻的广场却正对着市政府大楼——庄严、自由、传统、开放,幼稚的地统统拿来,小心地学习成长,一些毛病多次“剁手”难改,一些小情趣在安静处绽放。


       以鼻观之,则是归乡人的福利了。不长久离乡不知道,一个地方的所有,连同记忆,终会浓缩成一股气味,它不是某个食物、局部的气息,是玄之又玄的一个感觉开关,只有到达才能触发,然后勾起所有——比如一抵太原,扑来的是高中三年充实、奋斗的感觉;再踏上古交土地,高中前十五年的懵懂、成长模糊而有力地从脑海掠过。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过,外面的世界红火是有,可春节落实到家里的趣味我感觉实在不多了。当然,像赶截止日期般的紧急大扫除,花样繁多的年货美食、团圆看节目、拜年贺礼也各个有分量,乐在其中.但我越来越相信这远不是中国最大节日的全部风采。于是我和母亲闲聊,如果大年初一每户人家能走出去,各社区有些集体仪式,中国传统的第一大节日就完美了。母亲说-“村里过年可比城市热闹多了”于是我的思绪随着母亲深情的讲述飞舞,也飘到昔日的乡村。

        那时,那份对年的迫不及待之情似乎从腊月初一蹦豆子开始,到腊八粥的花样点缀,(腊八这天,各家各户用箩筐从厚厚的冰上爆裂的地方,美其名曰爆冻,用斧头凿下大大小小的冰块,拿回家放在门槛处,院中的献土石上,树杈上……然后在白白的冰上点缀一小团用黄米红豆红枣做成的腊八粥,红白相映,给这北方萧瑟的冬天平添了一些生机和情趣。)再到小年的送灶王爷,颇有些讲究。之后就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买肉……忙的不亦乐乎。直到除夕的年糕吃过之后,年味就更是浓浓郁郁了。各家都忙着写对联、贴对联、挂灯笼、堆旺火。最有意思的是写对联。一张大红纸,折几下,一副对联或折成七个字或五个字,有时凭着记忆,有时自己编写,毛笔一挥,院子里四色方块上“满院生财”“万象更新”,底下或飘着长絮,或双喜加中国祥云图案。水缸上“细水长流”鸡窝外“鸡肥蛋大”门口“出门见喜”一副副对联自出心裁,寄托着对家人对来年美好的祝愿。对联贴好了,灯笼挂好了,旺火点着了,整个村庄就弥漫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往日里黑漆漆的街道,只有这时,才灯火通明,真正让人感受到万象更新。


       最神圣的是大年初一去庙里接神,大约三四点钟,拿着贡品,恭敬的去庙里磕头祭神,接神回来,不吉利的话自然不能说的,地上便不再能洒水了,那份小心虔诚我似乎能清楚的感受到。

       据说最最有趣的还是大年初一大清早,小孩子穿了崭新的衣服,挨家挨户“挣糖”,从村头到村尾,一圈转回来,口袋里的糖便装的满满的。

        早饭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吃过,十点钟左右大人小孩全都扬眉吐气的出来,焕然一新的面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不喜庆热闹。连牛马也放出来,任其自由奔跑。这个隆重的活动叫“出新”。

       转眼到了初二,村里有几个姓氏,各姓氏聚族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各家把家里备的最佳美食供奉在长长的祭桌上,一户一户轮流组织,初二下午鞭炮齐鸣,随着祭奠仪式的结束,交接仪式也自然完成。和谐有序,代代相传。

       初三或是出门走亲窜友,或是在家迎客待亲。如今开着车装着礼盒的礼仪,往日却是步行提个篮子装上自家亲手做的数十个油食(油酥饼点心,油面儿),三四十个扁食(饺子)。说起挣压岁钱的情形,母亲自然提到她的外婆:裹着小脚,从旧时的隐襟棉袄里一个红布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打开了,每人一毛。一毛钱在当时可以买好多好多的东西--------一分钱的糖,二分钱的橡皮,五分钱的铅笔……

       听着母亲的讲述,我忽然意识到那时那些仪式那些讲究,曾经以为是一些迷信,其实其中有一种敬畏,有一种信仰。如今好多事也许就是缺少了仪式感,反而少了很多乐趣。而这些或缺的仪式立体感,似乎是书本或口头传承所不及的。同时我又豁然明白,上辈与下代之间的交流,也是让年轻的一代追源溯本的成长的有效途径。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更能浸润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成为现实,是我们每个有担当的青年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