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唐诗,倒不是因为能对唐诗朗朗上口,相反我能背诵出来的唐诗屈指可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唐诗之美,在古人凝练的表达方式感受登高、怀古、羁旅、壮心、田园、思慕、聚散、忧愤、感时、隐逸和快意...这些美妙的东西穿越千年依然可以历历在目。
同样宋词也是那么精致——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
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
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但愿你的生命不应该一直“烽火扬州路”,只惦记“西北望,射天狼”,还应“一曲新词酒一杯”,欣赏旅途中的风景。
那诗与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1)诗庄词媚
宋朝由于商品经济催生出高度发达的娱乐业,酒楼作为娱乐场所,当然少不得女人和歌舞,于是需求制造供给,娱乐业的巨大商机催生出海量的年轻漂亮的歌舞艺人。艺人要想在市场竞争里胜出,除了个人资质之外,还必须掌握最新、最流行的歌曲。这些歌曲,就是我们熟悉的宋词。
而诗,从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说起,里面的诗歌既不会类似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也不会是杜甫现实主义色彩的“酒债寻常行处有”,都是一些乏味可陈的诗,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堪称平庸至极。那为什么都是这样的诗呢?
在诗教传统里,诗歌用来约束性情,而不是放纵性情。而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颇为反常的诗教传统,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真正主线。
就比如今天最美警察,最美医务人员的评审,从来都不是比拼颜值。所以在古代,诗首先是“政治正确”,才会有文学之美。所以,诗从开始就带着庄严的色彩。
两种不同的诞生环境,催生了两种不同的文学。
(2)创作方式——写诗、填词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写诗,写散文,写小说,用到的动词都是“写”。但词的创作是个例外,叫作“填词”。
顾名思义,填词就是像填空一样,在相应的位置填满相应的字,最终构成一首完整的词。填空的这个“空”,其实就是旋律里的音符——词牌。一个词牌就是一支旋律,同一词牌可以填很多次。就比如《卜算子》这个词牌,欧阳修填过,陆游填过,毛泽东也填过。这样的现象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一首曲子却拥有N多版的歌词。
(3)技术形式——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
词和诗的技术差异,本质上是歌唱艺术和朗诵艺术的技术差异。朗诵必须讲究抑扬顿挫,但也只需要讲究抑扬顿挫。而在填词过程中,首先要照顾到词的内容、字音,又要兼顾旋律的走向,还要方便歌唱,实在太难了。所以,在最初的词曲创作当中,为了方便歌唱很多就篡改了歌词,使其文学价值大打折扣。
到后来人们填词更多的是娱乐自己,而不是在娱乐场所消遣作乐时,这些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才渐渐没有了意义。那些为了歌唱性而煞费苦心的创作,终于彻底输给了时间。词也逐渐从流行歌曲走向个人文学,也就是通俗往经典方向发展。
(4)诗言志,词言情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是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今天我们虽然不知道这首词的唱腔,但即便只是读下来,那长短参差的句子,欲说还休的暗示,三番五次的旁敲侧击,语着羞涩的吞吞吐吐,很美,很温柔。
诗就很难写出这种味道,因为太齐整的句子和太工整的对称怎么都不可能营造出吞吞吐吐、柔肠百转的语感。
而且,越是句式长短不齐,越容易驾驭百转千回的情感表达。
随着时间的发展,词最开始的主流基调还是文人宴饮、歌女的欢唱,其中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柳永,流行最广;到后来文人的自娱自乐自唱,其中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苏轼,而真正成为经典的往往是那些私人作品,用自己亲生经历真挚感情撰写的词,才能跨过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