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憧憬2018年课改,“续写学校优秀文化,变革学习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重塑教师职业生命。”这几层观点迅速跃入脑海,关于新的一年课改图景的三个关键词也随之而出。
文化根植
一所学校,常常有其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由一批批教育者和学习者赋予的独特、个性和鲜活的文化元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化基因和教育元素,却沉睡在校园的角落里,大家对其灵魂与价值视而不见。这与课程改革中缺少对学校文化和生命历程的尊重有关。
新的一年,一阵风似地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名目繁多的校本课程,导致课程改革变成了做加法,教师和学生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课业负担的时代已经过去。课程并不是多多益善,更不能哗众取宠。一所学校应该有它的整体课程改革规划,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架构。
首先要寻找到自己学校的文化源泉,洞悉自己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厘清学校的历史文化,明确学校课程发展的传统、优势与困难,尊重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才能发现学校的课程建构依据与资源,促使学校直面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激发学校由内向外、自下而上的变革。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源于学校自身的困惑与理想,不同学校之间发展状况不同,不能完全沿用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计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模式。只有以学校为本,准确寻找到学校的人文脉络,将学校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那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和当下学校的文化元素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联起来,规划出能反映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适合学校现实情况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凸显课程规划与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主张精准
余文森教授有这样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从一个新手教师成为合格教师,相对比较容易。从优秀教师成为卓越教师比较难。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是一种高原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这可称为“优后固化”,有一句话“因为优秀,所以难以卓越”反映了这一现象,当一个人跻身优秀之列之后,其思想、经验、行为、模式、理想、动机等方方面面就慢慢“固化”了,难以接受外界的积极刺激并作出调适。
而今后课堂改革的坚冰,正是来自于教学主张的缺乏与模糊。在教育界,时兴学习外来经验或遵从专家教导,却忘却了构建自己的教学主张。
我的建议是,2018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落脚点应该在精准主张的找寻与构建上。一是学校要慎重进行一刀裁式的改革。我发现一些学校,校长以及一些教学干部还弄不明白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科学操作技术,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教学改革主张,便机械模仿他人、他校的改革经验,导致广大教师怨声载道,改革不得人心,自然效果很差。二是教师个人要学会寻找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让自己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学会让自己由经验走向理论,让自己的教学精神、教学观念与学科文化成为一体,给自己的主张起个名字,对其概念做好阐释,对其流程进行梳理,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去寻找自己主张的依据。
作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尊重这些有教学主张的老师,努力地去支持他们改革创新。学校的教学改革主张要精准,老师们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效,才会出现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氛围,学校里才会诞生丰富多彩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学校的教学成果与产品才会层出不穷,改革才会有价值,有意义,能持续。
全局理解
在课改中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如何实现 “为未来生活而学”。 这就需要教师的关注点要迅速发生转型,如何从关注知识点、了解性专业知识、学业成就到育人上、素养上来,从教学走向教育。如何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力量。多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知识内涵的掌握和知识的实践运用等,也就是让知识成为素养,变成智慧。
首先教师应该有一种自主意识,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去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
教师敢于超越基础技能,直指关于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敢于超越传统学科,直面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敢于超越彼此割裂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或问题整合;敢于超越区域性观念,面向世界的理念、问题与学习;敢于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能够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与未来生活;敢于超越既定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与学习选择。
其次,教师应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学,用“全局性理解”来重构学习的知识。
“全局性理解”这个术语来自于戴维·珀金斯所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它包括“深刻见解、采取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和机会”四个方面。我们教师平时设计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大多以第一个层次为主,较好的会想到其中的第二个层次,真正能够达到从三至四个层面去推动学习进入深度状态的并不多见。如一个装有学习内容的盒子,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从一个问题、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到一套课程、再到整体的跨学年课程、面向全球和现实世界,运用 “全局性理解”这一概念来思考和实施我们的教学,它一定会点燃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让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帮助教师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不断更新学科、重构学科,促进“学习主题”到“学习工具”的转变,为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