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吉祥花
截至目前,我总共去过两次天安门广场。同样是那片开阔的场地,只因前往的年份不同、我所处的年龄阶段各异,留下的印象便大相径庭。
天安门这个名字,我最初是从那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我爱北京天安门》知晓的。这首歌承载着我们那代人的记忆。嘴里哼唱着这首童谣,心中对圣地满是向往。在幼小的心灵里,天安门宛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个年代,天安门不仅是我们这些孩童的梦,也是大人们的梦。谁要是能在天安门广场上拍张照片,必定能吸引无数羡慕的目光,着实可以骄傲自豪一番。
我第一次去天安门广场是在八十年代末。
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由此获得了走出小村、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这所中专学校在唐山,那时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直达的汽车,只能乘坐火车前往。坐火车需要在北京中转,也就是换乘。由于正值开学季,人流如潮,总是难以顺利赶上最近一趟火车,所以得在北京停留一天一夜。晚上,不舍得花钱住旅店,便在车站的空地上凑合休息一晚。车站人多嘈杂,根本睡不好,困极了就打个盹儿,勉强熬到凌晨四点左右,车站又开始热闹起来,实在没法再休息了。

去唐山的车在晚上,白天我便去天安门广场游玩。
许是我去得太早,偌大的天安门广场空荡荡的,只有我和父亲。(父亲因担心我的安全,每次都会送我上学。)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我并未像预期那般激动。因为在我多年的想象中,村庄以外的世界皆是无比繁华的。父亲却激情满满,他一边讲述着自己之前来天安门广场的经历,一边用手指着告诉我:“这是人民大会堂,那是伟人纪念堂……”正说着,一支十来个人的解放军队伍迈着整齐的正步走来,父亲说:“他们要升国旗了。”
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天安门广场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也第一次观看了升旗仪式。这次观看升旗,纯属偶然碰到,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触动,只是佩服升旗手升旗的速度与国歌时长配合得恰到好处,国旗升到顶端时,国歌也刚好结束。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真是见识浅薄啊!
那次,父亲很想带我进伟人纪念堂看看,可实在遗憾,纪念堂没开馆。在父亲那一代人心中,伟人的光辉永远熠熠生辉,不可磨灭。没能带我进去,其实也是他没能瞻仰伟人遗容的遗憾。后来,父亲一直忙于劳作,始终没进过纪念堂,我至今也未曾进过,以后我是一定要进去一次的。

那次,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能在广场上拍一张彩照。拍一张照片需要十元,我想到家里供我读书不容易,就没有向父亲提这个要求。我想,父亲也一定心疼钱,也没有主动让我留影。
时光飞逝,眨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学生时代的事仿佛已十分遥远。这些年,家庭与工作的琐事缠身,加上我生性不爱动,多年来一直窝在生活的一角。直到五年前,我才有了第二次去天安门广场的机会。
丈夫的四叔居住在北京,那一年,四叔家的妹妹出嫁,我们去参加婚礼,顺便前往天安门广场。
五月的一个上午,微风轻拂,阳光温暖,天气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十分愉悦。再次要去天安门广场,心情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激动,毕竟人到中年,更懂得品味生活。我和丈夫下了公交车,没走多远就来到广场附近。栏杆围成的过道横在眼前,曲曲折折,入口两边各站着一位警察。他们告知,想去天安门广场必须通过此通道,还要用身份证验证身份。那天人不多,我们很快通过通道,走进了天安门广场。那一刻,我想起了以前看到许多大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影,父母也有那样的一张,于是便对丈夫说:“我们也在天安门广场合个影吧。”然而,当我们站在广场上,镜头里出现的红布条却大煞风景,那是止步前行的界限。还有来来往往拍照的人群,让照片失去了原本的质朴感。我满心的激情与深情瞬间消散,最终没能留下合影。只在广场逗留了一会儿,便离开了。
两次前往天安门广场,都没能留下一张照片,第一次是因为不舍得花钱,第二次则是由于环境不尽如人意,现在想来,心中难免有些许遗憾。
人啊,总是因种种执念,错过许多美好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