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有一篇稿子是《寒号鸟》,这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个故事(暴露年龄了),一个歪国同事看完了这个故事说:“寒号鸟被活活冻死了,这个结局太惨了。”中国同事说:“这有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小女孩不是也冻死了吗?”歪国人说:“那不一样,小女孩是上天堂了。”言外之意,咱们中国的寒号鸟没有信仰,上不了天堂,太可怜了。
对于死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还是跟宗教有关系。我记得圆桌派第一季里有一期的话题就是死亡。里面有个故事印象深刻,刘索拉说在美国有个特别有名的巫师,有人问她:“人死后去哪儿?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巫师说:“全部上天堂。”问“难道没有人下地狱吗?”巫师指着地上说:“这不就是地狱吗?”是啊,人间就是地狱,死就是解脱。按照这个说法,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人间就是地狱,死才是解脱,死了以后,她上天堂去找奶奶了。
埃及人的哲学是人生下来就是要死的,所以人生的过程就是等死的,所以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既然没有什么事情比死重要,那就别着急,慢慢来吧。他们一定无法忍受也无法理解中国创业者的快节奏的生活。佛教也是,最高境界是死亡,死后才是开始,这之前的都是序。我们一生的修行,都是为了死后的那个归宿。有个女记者曾经采访星云大师,问“怕死怎么办?”星云大师说:“你怎么知道你一闭眼,醒来的时候不是比这刚好的地方呢?”
儒家的死亡观是现世的,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表现得很不高兴,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把死亡问题暂且搁置,要求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忠孝悌,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超越死亡。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儒家相比,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道教将万物归结于道,而“道”发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去为的意思,而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国家的治理是这样,人的生死也是这样。对人来说,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没什么可高兴和惊奇或悲伤的。只有那些超越“生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有人说佛教的死亡观是消极的,但是佛教认为这一世要修行,将自己的道德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进天堂,善恶有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中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念死无常”,经常提醒自己世事无常,就会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修行。其实也是一种提醒自己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方式,反而能够促进人珍惜现世,怎么能说是消极的呢?《西藏生死书》就是一部关于死亡的“大书”,对于死亡的哲学,死后的世界,对我来说,还是需要不断修习的。
寒号鸟是告诫小朋友们珍惜时间,不能懒惰。而安徒生是个虔诚的信徒,极端信仰上帝,他的作品中的一大类就是表现社会底层的固有悲剧之美。“安徒生认为,社会底层具有其固有的社会悲剧,但是经历过这些痛苦的人们终究会被上帝所救赎,死亡是罪的结束和升华,《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对中国人来说,死亡是个taboo(禁忌),尤其是小孩子,特别缺少对死亡的认识,因而长大之后也很难面对这个每个人终将面临的问题。“圆桌派”上说现在很多人都患上了死亡恐惧症,尤其是年轻人。也许这正是中国人对死亡问题避而不谈产生的后果。其实,这不是不能谈的话题,而是如何谈的问题。最近琼瑶阿姨关于“尊严死”的话题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她只不过是用琼瑶式的方法又说了一遍。其实,不光“死”是个禁忌,中国人就连“生”都免谈,哪个小孩子不是被父母告之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呢?从小就进行生死观的教育未必是坏事,反而会让小孩子更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越是神神秘秘的,小孩子越是好奇。
生死就在呼吸之间。
本来没有我,
生死两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