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救援现场:每一份力量都在托举希望

七月末的暴雨像一场失控的奔马,狠狠砸向甘肃榆中的兴隆山区域。连续48小时的强降雨撕开了山体的防线,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石块,顺着沟壑狂奔而下,冲垮了村道的护栏,漫过了省道的路基,将数个山村变成了孤悬的“岛屿”。

通讯时断时续,部分区域彻底失联,被困群众的呼救声,被风雨揉成细碎的片段,飘向山外。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战役,就此在泥泞与洪流中紧急打响。

省道104线是通往重灾区马坡乡的“生命线”,此刻却成了最棘手的“拦路虎”。洪水冲刷过后,近3公里的路段被泥沙覆盖,最深处达1.5米,多段路基被掏空,露出底下狰狞的石块。


8月8日凌晨3点,中国安能集团的抢险队伍带着28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星夜从兰州、白银等地驰援而来。230余名队员分成6个小组,在手电筒与车灯交织的光线下,迅速铺开作业面。

“左边履带再稳一点,别碰着旁边的土坡!”凌晨5点,抢险队员李磊站在及膝的泥水里,对着对讲机嘶吼。他的雨衣早已被泥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眼镜片上蒙着一层水汽,只能时不时用袖子胡乱抹一把。


前一晚,他和队友轮班作业,连续8小时没合眼,脚下的泥地又滑又软,稍不留神就会摔倒。


挖掘机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疼,却盖不住远处山体偶尔滚落的碎石声——这是最危险的信号,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二次滑坡。


但没人退缩,“早一分钟打通路,里面的群众就多一分希望”,这是所有队员心里默念的话。8月10日清晨,当第一辆满载物资的卡车缓缓驶过修复好的路段时,李磊和队友们瘫坐在泥地上,望着车辙印里泛起的水花,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


三天三夜,他们清淤1.2万方,填补路基缺口37处,硬是在“烂泥潭”里蹚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河道下游的搜救现场,另一场硬仗正在展开。一条宽约20米的支流因洪水改道,形成了湍急的漩涡,阻断了通往失联村落的路。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的120名队员赶到时,岸边的村民正急得直跺脚:“里面还有老人和孩子,过不去啊!”消防队员们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不远处被冲倒的几棵杨树上——树干粗壮,足够承重。

“搭桥!”指挥员一声令下,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有的找绳子,有的搬石头,有的合力抬树干。


4根近10米长的树干被艰难地抬到河边,队员们腰上系着安全绳,踩着湿滑的河卵石,一点点将树干推向对岸。水流太急,第一根树干刚放到水里就被冲得摇晃起来,两名队员险些被带倒,幸好被身后的人死死拉住。


“喊号子!一、二、三!”不知是谁先起了头,粗犷的号子声在河谷里回荡,十几双手紧紧攥着树干,借着这股劲,终于将4根树干稳稳架在了河道上。


没有护栏,队员们就手拉着手站在树干两侧,形成一道人肉“防护栏”。第一个踏上木桥的是消防员王浩,他背着急救包,一步一晃地往前走,脚下的树干被洪水冲击得微微颤动,冰凉的河水溅在裤腿上,他却眼睛都不眨,只盯着对岸的方向。


“别怕,跟着我!”他回头对身后的村民喊道。这座临时木桥,成了通向生命的“希望通道”,当天就成功转移出12名被困群众。

更让人心里发暖的,是那些从平凡生活里涌出来的担当。榆中县城的几位“00后”外卖小哥,是最先自发行动起来的。


21岁的马凯平时在县城跑单,8月9日刷到家乡受灾的视频,看到有村民说“家里断水好几天,连喝的都没有”,立刻在小哥群里喊了一声:“咱给山上送点水吧!”


消息一发,5个平时常一起抢单的伙伴立刻响应。他们凑了3000多块钱,跑到超市搬了50箱矿泉水,骑着电动车就往山里赶。

村道被冲得坑坑洼洼,有的地方积着半米深的水,电动车好几次陷在泥里,他们就下来推着走。“胳膊都推酸了,但一想到老乡们等着水喝,就觉得有劲。”马凯说。


快到村口时,遇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望着断水的水管发愁。他们赶紧搬了两箱水过去,老人拉着他们的手,眼眶红红的:“你们这些娃娃,真是救急啊!”


送完水往回走时,天已经黑了,几个人坐在路边啃着干面包,看着远处救援队伍的灯光,觉得这一天比跑一百单都值。

在城关镇的安置点,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了最亮眼的色彩。32岁的葸瑞龙在西安打工,听说家乡受灾,连夜请了假,坐最早一班高铁赶回来。


“我家就是马坡乡的,虽然房子没被冲垮,但看着乡亲们遭罪,坐不住。”他到安置点报到时,脸上还带着赶路的疲惫,却立刻投入了工作。


分发物资时,他总把最重的箱子往自己肩上扛;清理淤泥时,他跪在地上用铁锹一点点铲,汗水混着泥水滴在地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晚上帮老人铺床垫,他细心地把边角掖好,“就像我爷在世时,我给他铺床那样”。


连续三天,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总笑着摆手:“没事,过两天就好了。”


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安置点里还有150多个,他们中有学生、有商户、有退休工人,没人计较得失,只想着“多干点,让大家早一天安稳下来”。

风雨还在断续,救援仍在继续。省道104线的后续加固工程里,有抢险队员布满血泡的双手;临时木桥的值守点上,有消防队员裹着毯子打盹的身影;


安置点的厨房外,有志愿者凌晨起来熬粥的热气;山村的小路上,有外卖小哥又一次送物资的车轮印……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像一束束微光,在兴隆山的灾后废墟上汇聚,慢慢凝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或许洪水留下的伤痕需要时间抚平,但这些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身影,这些守望相助的温暖,早已成了比山更坚定的依靠。它们告诉我们:只要人心不散,再大的风雨,终会迎来放晴的那天。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致敬每一位挺身而出的英雄,你们的身影,是风雨里最暖的光。

图文信息来源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