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看了一部好片《何以为家》。
一个不知道自己生日,只能靠医生根据牙齿来判断年龄的12岁男孩,赞恩因为持刀伤人,被关进了少年监狱。小男孩在监狱里打电话给一档直播节目,他要控告自己的父母。
在法庭上,法官问他:你为什么要起诉你的父母?小男孩眼含绝望和恨意地说: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好一句振聋发聩的控诉!给每个为人父母者或即将为人父母者的警示!
作为父母,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允许,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然后又没有能力好好抚养他们,给他们的童年带来无休止的辱骂、伤痛、暴打,让他们在幼小的童年便被迫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与丑恶,丝毫体验不到世界的美好,这实在不该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该有的作为。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礼物,都是值得被祝福的,都是值得被爱的,他们不是成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也不是父母情绪宣泄的出口,他们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为人父母,我们能给予的,除了爱和祝福,其他都是多余。
01
《何以为家》中,小男孩赞恩从小就没读书,而是在父母安排下在一个商贩那里打工干活,父母却整天无所事事,就像社会的寄生虫,不劳动没有工作却生下一堆孩子。
对于这对父母来说,生下的孩子就是他们换取生活资料的工具,女孩长大一点就卖掉换一点生活用品,男孩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挣钱。
赞恩和妹妹萨哈感情非常要好,电影中有个细节让人非常感动,他发现萨哈月经初潮后,偷偷带妹妹来到厕所,把自己的T恤叠起来给妹妹当卫生棉用,并提醒萨哈不要把自己来月经的事告诉父母,因为他知道,女孩一旦成熟,就会被父母卖给商贩做老婆,供他使唤。赞恩不希望妹妹被如此对待。
眼看着家里没有任何温暖,父母好吃懒做,根本看不到一点希望,赞恩开始自己攒钱,想带妹妹离家出走。结果就在准备逃走的那天,妹妹还是被父母卖给了商贩,换了两只老母鸡。
赞恩绝望、愤怒,却无能为力,他离家出走,开始流浪。在后来赞恩回家取身份证件,准备偷渡到瑞典时,却意外得知,妹妹萨哈因为早孕大出血而身亡了,而父母竟然唯唯诺诺,不敢追究,他愤怒的拿着一把刀去捅了商贩。
在少年监狱里,赞恩在给电视台打电话时,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父母无力去承担自己以及孩子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不停的生孩子呢?
是啊,如果孩子一出生,就没办法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父母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呢?一个12岁小孩就懂得的道理,很多成人却不懂。
每一个即将为人父母者,在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之前,都应该好好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吗?你能给予他充分且无条件的爱吗?你能带领孩子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引导他创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把他变成实现你自己欲望的工具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三思而后行。因为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更需要责任。
02
半个月前,震惊全国的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事件,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起因是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监控视频显示,母亲一路上不依不饶的对男孩进行狂轰乱炸地批评指责,甚至车开到了桥面上,还停下车来生气地数落儿子。
男孩忍无可忍,为了制止妈妈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他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纵身一跃,跳下了桥面,当场身亡。母亲痛哭流涕,后悔晚矣!
我们无法得知,母亲当时到底是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而情绪失控,还是有其他的事情影响,而把情绪都倾倒给了孩子。
总之,孩子的负面情绪超过负荷,无法释放,他当时也许只想让妈妈停止指责,安静一会儿,但是妈妈仍然像个斗志昂扬的战斗机一样,喋喋不休,终于孩子无法承受,用了这样无声又决绝的方式,结束了与妈妈的“战斗”。
当很多人指责孩子的心理脆弱时,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请问,作为父母的你,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人格?
对于孩子来讲,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育阶段,极不稳定,他们经历的世界很有限,可选择的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也不像成人那么多,那么灵活,所以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到达顶点时,他们要么选择伤害自己,自杀,要么选择伤害他人,杀人。
后者,最近刚刚落网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件就是典型。而这个17岁男孩,无力对抗自己的妈妈,最终选择了自杀。
很多网友评论,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稀奇,因为自己就有很多次被父母话语逼得想自杀的想法。
“考的那么差,怎么不去死呀!”
“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吗?”
“有种你就别活了!”
“就会玩手机,你这个废物!”
……
很多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得只是随口说说,却不知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会对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孩子的父母,不仅需要养育他们的责任,更需要父母自身的成长,成熟的情绪控制能力,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03
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自己就是深受父母语言暴力伤害的例子。
小时候,因为父母非常要强,把孩子看成是他们光宗耀祖的工具。所以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苛刻,必须要考到多少名才不会被批评,只关心分数排名,并不关心我的心理状况。
我记得我刚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因为不适应高中生活,再加上学习压力巨大,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加焦虑症,头发大把大把的掉,晚上睡不着,白天头昏昏沉沉,精神状态差极了,根本没法学习,那时学校还没有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人关心我到底怎么了,想到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每天都生活在诚惶诚恐当中。
我跟爸爸说想休学一段时间,调整一下状态。没想到爸爸一蹦几丈高,大骂我矫情,那会也没听说过焦虑症啥的,他就觉得我是没事找事,不想去上学,甚至说“你就是死,也要死在学校,不能死在家里!”
你能想象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心情吗?绝望,非常绝望,当时真想一死了之,我感觉自己被精神压力折磨的已经够痛苦了,家人竟然没有给我丝毫的安慰,反而让我去死。就为了他们所谓的面子,我深深感觉他们不爱我。
后来我被迫又去学校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状况越来越差,引起老师的注意,才找来家长,建议我在家修养一段,爸爸才被迫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诊断我患上了神经衰弱和焦虑症,开了很多药吃,爸爸这才相信我是真的生病了。
虽然后来爸爸为他当时的口误给我道了歉,但那句话就像一把刀子一样,深深扎在我的心里,一直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我衷心劝告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他是个有思想有人格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实现你们欲望的工具。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还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孩子很聪明,都能感觉到。
当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就能成长为懂得感恩,独立又自由的灵魂;反之,如果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只会教唆出不懂慈悲,自私又冷酷的白眼狼。
04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过: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他投射的可能是爸爸的问题,可能是妈妈的问题,也可能是夫妻双方相处方式给孩子的一种不好的榜样。父母是怎样做的,孩子就怎么学。而且学到的东西给他的印象还非常深刻。
即使在他长大后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妥,有意识想去克服和改变,他会发现,小时的候学到的东西,像他人格本能一样,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若想要控制这种不良行为,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毅力去克服”。
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把这个世界的美好从小种植在孩子心中,当心中长出阳光的根苗,才能在长大后有力量应对这个世界的丑陋;而不是过早把孩子带入成人世界的残酷、混乱和丑恶,让孩子一生怨恨你生下了他。
就像《何以为家》片尾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因爱而来,愿这个世界对他们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