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上热播了如懿传、延禧攻略等清宫剧,大家惊讶于宫斗的残酷的同时,不晓得知不道的宁古塔这个地方。
或许大家觉得相较于其他的刑法,车裂、凌迟、炮烙、腰斩、宫邢等等流放变成了较轻的一种刑法。实际上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痛苦的活着远没有痛快的死掉那么容易,尤其是被流放的女性,她们中途会经历些什么简直无法想象,所以流放途中有一些自我了断的犯人,但是自裁之后会给他的亲人们带来更糟糕的待遇。大家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宁古塔吧?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坐落在松花江左岸、河南岸。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
宁古塔在古代是个偏僻的不毛之地,对于那些整天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家眷来说,那无疑是从天堂到地狱,所以在清朝宁古塔是人间炼狱的代名词。所以影视剧里,皇帝经常用把你流放宁古塔这个事来威胁大臣。宁古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即便是现在到了冬天也是零下三十度的气候,人类鸟兽植物等在室外是无法生存的,更何况是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所以说在缺衣少食的那个年代作为犯人,而我不管你是青壮年还是俘虏都被发配为奴。那是要经历一些没法想象的残酷。
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这个名字来源于清朝,“宁古”两字在满语中代表数字六,“塔”的意思是个,所以“宁古塔”的汉语解释就是六个。相传早期有满族兄弟6人,来到此地拓荒开垦,各占一方,将宁古塔瓜分殆尽。后来民间流传是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来这里各据一方,此处就成了满清的龙穴所在。清人称宁古塔 “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被流放的人大多是官宦人家,其中自然不乏文人骚客,严寒的冬季过后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宁古塔的犯人们也是被强迫做工 ,比如耕种庄稼,经营店铺。和一些路过的商人们进行交易买卖。当地的居民也会看在大多是朝廷忠臣的面子上给他们贵宾级的待遇。并没有影视作品中演绎的那么凄惨。
宁古塔这个地方也敷衍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吴兆骞的《秋茄集》等等。
据记载,吴兆骞离开北京时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他和流人杨越一起利用这些千里迢迢带来《 四书五经 》、《 史记 》、《汉书》等书籍,开设“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现在的宁古塔已经成为旅游圣地,有机会的笔者一定去这个塞外风光,清朝的发源地游玩。我们欣赏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感受一下流人的凄凉,吟诵着文人墨客们笔下的传奇世界,岂不是一桩美事。
最后再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科普,宁古塔也是一个姓氏,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宁古塔”三字为满语音译而来,“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如依尔根觉罗、钮咕噜、富察、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宁古塔满洲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你们是不是满族后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