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的冲突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51期“矛盾”主题文活动。

      近期,老罗与西某餐厅的网络互喷引发大量关注,一位是网络顶流红人,一位是餐饮界顶流快餐厅,其牵扯出来的关键性问题预制菜引人深思。

      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那预制菜为什么会出现?答案很简单,社会的需求。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都市人群面临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的问题,预制菜的出现满足了便捷饮食的需求,压缩了用餐用时。

      在我看来,预制菜的出现即是可喜的,又是可悲的。可喜的是,它带来了便捷,让都市中奔忙的人群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更是我们工业化技术成熟的象征;可悲的是,吃预制菜的人群越多,就代表着因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好好吃饭的人越多,无暇顾及饮食健康的人越多,他们就是网络笑称的“牛马”。这是一种饮食的冲突,味觉的冲突。

      预制菜是工业精准计算的产物,从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到冷链物流的精确配送,它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与品质的稳定。一份青椒肉丝预制菜,无论是在北京的胡同,还是在武汉的巷子打开,味道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标准化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人群对时间的极致追求。

      与之相对的,现炒菜则是烹饪艺术的即时绽放。厨师根据食材的状态、火候、油温等灵活调整,来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锅铲碰撞铁锅的锵锵声,食材入锅的滋滋声,瞬间爆发的锅气,每一锅都是不可复制的味觉创作。

      这场味觉冲突的核心,是现代化生活环境下人们对生存状态的两难选择。预制菜代表的是效率、标准化和可预见性。它解决了“吃饱”的问题,提供了应对快节奏生活的解决方案。而现炒菜代表的是情感、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它满足了人们“吃好”的渴望,是味觉审美和情感连接的需要。

      这种冲突在当下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既追求效率,渴望从厨房劳动中解放出来,又向往仪式感,在周末精心烹饪来缓解日常的压力。在社交平台上,既有人分享三分钟搞定的预制菜晚餐攻略,也有人分享花费数小时慢炖的鸡汤。

      这场冲突的博弈没有简单的胜利者,完全拥抱预制菜,意味着味觉体验的扁平化和餐饮文化的同质化。一味拒绝预制菜,则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餐饮需要再其中找到平衡点,既承认预制菜对解决大规模快餐需求的必要性,又为现炒菜保留足够的饮食文化空间和烟火气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