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友话情之——谈朋论友(其二)

        孔子的《论语·学而第一》中第一句话语就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意思是在说,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和远方的朋友见过面,今天终于能和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见个面、叙叙旧、说一说山南海北的各类人事物情,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

        “朋友”这个词最早则是出自于《周礼·天官·大司徒》中,书中是这样来说的:“五曰联朋友。”汉朝时期的大儒郑康成郑玄又进一步解释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其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同一个老师那里求学的人叫做“朋”;志同道合的人叫做“友”;都是指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又譬如说:在明朝的法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凡是考取功名以后,或对于儒学生员,皆可称呼他们为“朋友”。如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在第二回中这样记载道:“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古人对于结交朋友都是十分谨慎慎重的,他们或她们在结交朋友时,特别注重宁缺毋滥这一条基本原则,“绝对”不会去烂交朋友、广交朋友。在他们或她们看来,结交朋友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很神圣的一件事情,在交往的全过程中,他们或她们尤其注重朋友的质与量。即使现在相交“成为朋友”,等走过一段时间,经过接触与观察,一旦认为彼此间有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彼此间的相交又是不太合适的,实在是无法再走到一起时,就会立马与之断绝往来。

        另外,古人对于友情也是十分看重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看重和最希望自己能拥有的友情就是八拜之交。那么,八拜之交又是指哪八拜呢?!即:(1)知音之交:俞伯牙和姜子期;(2)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3)胶膝之交:陈重和雷义;(4)鸡黍之交:元伯和巨卿;(5)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涛;(6)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和张飞;(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此外,在古代社会,不同的朋友,他们或她们之间的称谓也是不相同的。古代人对于不同朋友之间的称谓,有如下十一种的称呼哦,第一:“刎颈之交”,它是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第二:“患难之交”,它是指遭遇到磨难时所结交的朋友;第三:“布衣之交”,它是指都是以贫民身份相交的朋友;第四:“金兰之交”,它是指情投意合、亲如兄弟般的朋友;第五:“莫逆之交”,它是指情投意合,在情感上非常要好的朋友;第六:“忘年之交”,它是指辈分不同、彼此间年龄相差比较大的朋友;第七:“贫贱之交”,它是指在贫贱或地位低下的时候所结交的朋友;第八:“君子之交”,它是指彼此之间能够光明磊落为人而相交结成的朋友;第九:“车笠之交”,它是指在道义上能够彼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朋友;第十:“竹马之交”,它是指从小一块儿长大(玩到大)的异性好朋友;第十一:“神交”,它是指彼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相互欣赏的朋友,也是指彼此之间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彼此间又相互欣赏一类的朋友。

        在你和我的人生旅途中,伴随着年龄和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朋友万万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朋友也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在各个年龄阶段里,你和我所结交的、不同类型的朋友,可以从他们或她们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哩。譬如说:宝贵的人生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谦卑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与别人交往、接触与学习的全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或她们的某些优点与缺点,不但可以弥补自身的某些不足之处,还可以避免类似的坏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既让你和我能少走一些弯路,还能让你和我终身受益匪浅。正所谓《论语》中也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上述这个道理。

        不过,现如今对于“朋友”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字典里,演变成为一种“认识的人”或“刚认识的人”,彼此间“就可以算是个好朋友!”碰到任何人,即使不知他或她的名字叫什么,便可以直呼他或她为“朋友”。从此以后“朋友”这个词语不仅变得脆弱,还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神圣”哦。曾几何时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滩上,最流行的、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口头禅就是——“朋友”这个词语,还一致地认为,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彼此间是不认识的,哪怕是刚刚结识不久的,便开口直呼对方为“朋友”,直呼对方为朋友绝对是没什么错的一件事情哦,要开始讲话之前,首先就要把“朋友”一词说出来,譬如说:“‘朋友’侬好啊,吾要去某某地方,请问吾哪恁去比较好、比较方便便当啊!”好像不首先把“朋友”这个词语说出来,接下来的话自己就不知道如何开始去述说了。尤其是某些属于自来熟性格的人,一会儿工夫就会显得热闹亲切,仿佛彼此已经是结识有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样,很容易让某些不明就里或不了解内情的人误会,更会认为他们或她们是十分要好的老友呢?!

        在所结交的朋友当中,同样是会去区分三六九等的。在通常情况下,只见过一面的人,或者说见面次数比较少的人,如顶多一两年才见一次面,这一类人最多只好算作“点头朋友”哦,彼此间亦是不会有什么情感而言的。比“点头朋友”更进一步的就是——要数在一起吃过饭的朋友,常常会有人提起某个人的名字,立马就会有人反应道:“你说的这个人吗?!这个人和我(们)应该认识的,我(们)还和他或她吃过一两次饭哩!”像这一类人最多只能算作“有一点点交情的朋友”。比那些“吃过N次饭”更上一个台阶的,就是在出差的时候、旅游途中所结交的、趣味相投的、比较谈得来的朋友,由于这一类人数量是来得比较少的,所以反而会显得弥足珍贵。一旦被提起来,就会说道:“彼此是‘睡过觉得’、‘在一起相处过的朋友’!”……会多一份亲切之感,像这样一类人,也应算作是“好朋友”吧!

      除去上述所说的朋友以外,还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朋友。譬如说:各个阶段的学友,从幼稚园一直到大学;彼此间欢喜外出旅游而结识的朋友,可称之为“驴友”;曾经在一起坐过牢的,被称之为“狱友”;爱好文学创作的,谓之为“文(笔)友”;爱好收藏的谓之为“藏友”……凡是种种的例子,若是去举例的话,还能找到很多啊!

        不过,在我看来,最要好、感情最为深厚的、最弥足珍贵的朋友,还是要数在青少年时期时所结交的朋友哦,只因为在这一时期,彼此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利害与利益方面的关系。故而说,彼此间的情感也是最为纯真的,所以能结交成为最为要好的、相伴一生的朋友。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友情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1年06月18日星期六上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