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灭亡不是一两方面的原因,历史学家通过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并为此写成书供后人阅读。几个关键问题如下:
第一,军事政策与军队政策。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往深的一层说是抑武和募兵。为何出现“抑武”呢?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武将, “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所以为了巩固权利,以防后人效仿,采取“抑制武将”政策。抑武的程度表现在,皇帝远在都城画阵图、派监军,即使战败也与你没有任何责任。如果没有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使胜利也要治罪。至此导致北宋的军事羸弱。而北宋的募兵,不是为了保卫国家,是为了解决当时人多地少的问题,使得一些流民、地痞流氓、盗匪等参军,那时流行一句话“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外交政策。北宋建朝初期一直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为国家重任。本来“燕云十六州”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但被后晋时期的君主石敬瑭谋求辽朝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让出去了。所以北宋跟辽国一直兵刃相向,最后兵败辽国,不得已用钱财来谋求和平。这就让辽国、西夏、金国看到北宋的弱点。军事羸弱,国家富饶,战败可以用钱解决问题。当金国把辽国打的节节败退时,没有认清形势的宋徽宗为了实现历代君王的夙愿——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国联盟攻打辽国。当时金国强而辽、宋弱,如果辽、宋联合对抗金国,就会形成三国平衡的状态,对北宋是最好的选择。所谓的“唇亡齿寒”,就这样被北宋印证了。
第三,战略思维。金国是一个靠抢掠钱财的国家,对北宋这样财力雄厚的国土,正中下怀。金国的两次攻到南下,渡过黄河来到汴京城附近,都是为了勒索钱财。当时的宋徽宗已经“引咎辞职”,让位于儿子宋钦宗。宋钦宗是个贪图小利、出尔反尔、缺乏战略思维的帝王。他先是派使者前去求和,后来意识到金国的狮子大开口,就出尔反尔,派兵镇压。而此时北宋的军事羸弱,不堪一击,宋钦宗不得不再次求和。金国意识到宋朝的皇帝无能,不讲信用,无力稳定局势,于是最后选择废掉宋朝皇室,同时扶植代理人。所谓的“靖康之变”就这么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