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好友去广场逛街,吃饱喝足之后便趴在走廊的玻璃墙上聊天。我们往下看,刚好可以将整个溜冰场的情况一目了然。
年轻妈妈手把手教着4、5岁的儿子;双胞胎姐妹手牵手来回滑直线;那个穿着蓝色卫衣、扎着两个辫子的女生在尝试解锁新技能,看起来一点也不怯懦......
吸引我目光的,是一个看起来四五十岁的阿姨。不难看出来,阿姨是第一次滑冰,也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伙伴在旁边教她。在成群结伴的衬托下,形影单只就显得比较突兀。
偏大的年龄和生疏的步伐,让她看起来与这个活力满满的、滑冰者平均年龄10来岁的溜冰场格格不入。几乎每一个人看到她,都会在将目光停留在她身上,只不过这个目光可能带着些许异样。
我不知道阿姨是什么时候进来溜冰场的,当我注意到她时,她已经摔倒在地,正在试图依靠自己力量和方式重新站起来。脚下随时都在滑动的溜冰鞋,让阿姨很难保持身体的平衡,花了好些分钟才站起来。
这期间有一些滑得很厉害的滑冰者在阿姨身旁经过,试图想搭把手,但是踌躇了一会,还是选择了滑开。
如果换成是同龄人摔倒了,应该会有很多人伸手把她拉起来的吧。可是这是跟我们隔着七八个代沟的阿姨诶,好像会很奇怪。
阿姨来溜冰场,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现象不是吗?
重新站起来之后,阿姨没有选择走向可以扶着的冰场围栏,而是继续一点一点向中央移动。
看着她三步一歇、半分钟才走了一个字母的距离。我和朋友作为两个对滑冰一窍不通的旁观者,一边想进去拉阿姨一把,一边又被她的勇气深深折服。
在一个别人都选择跳广场舞的年纪,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开始尝试一项对自己来说是全新的、并且危险系数还不算低的运动,不管阿姨最终坚持与否、成功与否,本身就已经值得我敬佩。
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这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理念。
哪些才叫“适合的事情”?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在这个年龄层,大众所做的事情。
适合四五十岁所做的事,我能想到的近几年最为大众的事情,应该是在小区楼下跳跳广场舞,或者是出去外地旅旅游等较为安全或怡情的事情。
滑冰这种危险的运动,即使再有兴趣,也不会轻易被子女允许去玩的,更何况是初学者,会面临多次的摔倒。
确切地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早就把溜冰这类的危险运动,在中年人的匹配词汇里剔除掉了。
我们经常说:如果我小时候就学会XX就好了,那样我现在就拥有这项技能了。
如果那个阿姨十来岁就学滑冰了,那现在也得有30年的滑冰经验了。
这样描述你是不是也觉得有一点可惜?那换个思维好了。
如果阿姨可以活到80岁,现在开始45岁开始学滑冰,那到80岁时,她就有35年的滑冰经验了。
你看,这样描述你是不是能感受到我的潜台词:什么时候都不晚。
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在《dead aid》中的结束语写道:“The best time to plan a tree is 10 years ago.The second-best time is now.”
翻译成中文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前两天,朋友参加了农商行岗位的最终面试,回来之后,她给我绘声绘色描绘了面试的场景。其中有一段是面试官给了她4个词语,让她即兴演讲,要求是演讲稿里面要包含那4个词。
她还原了临时演讲的那一段场景,虽然演讲只有一分钟,但是看完之后只能暗自佩服:这货的临场反应能力是真的很牛了。当然,她也通过了终面,拿到了农商行的offer。
如果当时参加面试的是我,是做不到她的那般淡定的,也没有她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断然是不能够怪自己大学里不曾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能是从此刻开始学习新知识,来获取自己要的东西。
会来不及吗?不会。
我在某一本2019年台历上看过一句话:今天是你余生中的第一天。
我和迪迪想了想半天,话到嘴边想反驳,却好像又没哪里不正确,愣是一句反驳的话也没说出来。
今天本来就是我余生中的第一天啊,此刻就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时候啊。
简直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所以,为什么还会怕来不及?
如果十年前没有种下一棵让你能够在今天乘凉的大树,那就今天种吧。十年之后,这棵树也会郁郁葱葱。
【作者:月半晶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九九归依
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