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长生不老,会令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吗?

        人类能够长生不老,会否让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我的答案是:不能。下面我将分点为大家解释:

        一 ,首先要明确,如果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便意味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出生率会降到无限接近0。即“新陈代谢”停止,人类的文明,是现存的,和曾经产生过的所有人类个体,意识,认知,经验,创造……从古至今一个个叠加,筛选,然后积累而统一出的人类共同财产。从这个过程来讲,人类要有持续不断新个体产生,要有新的“源流”汇入“文明的海洋”,才能积淀出更繁荣的文明(高度发展)。这显然与人类能长生后,生育率接近0的局面相悖。

        这是量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质的问题。

        二 ,那么长生的人,个体就不能持续的高效输出新的创造吗?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惯性思维”。人类的个体思维广度是有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会根据自己经验,知识面等等的影响,在认识事务的过程中产生“定向趋势”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即“惯性思维”,而惯性的加深会进一步导致思维的固化,创造性的降低。因此永生,并不意味着持续的创造。反而容易在漫长的岁月中固化思维,使文明停滞。

        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当生命也变成无限的你还会“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努力呢?人们的人生规划或者说迫切的创造的动力都基于“人生有限,光阴不待人”的心理。试想一下,如果人生有限的客观事实被打破,那么这样迫切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创造,努力发光发热的心理前提将不复存在。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必然兴盛,“来日方长”的思想滋生的懒堕必然繁荣生长……不利于文明高度发展。

        四 ,人与人各有各的境遇,人生并不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但是至少不论王侯将相还是高门华阀,大家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自我慰藉心理。然而永生后,这样的平等将不复存在,但人们的生活中的阶级,境遇依然天差地别,甚至因为没有新一代人类的更替,阶级,地位容易固化。心中死亡平等的心理平衡将被打破,后代蕴藏的希望将不复存在。社会矛盾容易被激化,因此不利于文明的高度发展。

        五 ,从发展心理学上讲:人类的智力在23岁左右达到巅峰,然后就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由此,长生增加的只是人们的寿命,而寿命的长短并不等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力的强弱。因此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不是年龄,而是心智处于巅峰时期所占生命总长度的百分比。再者,人类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类。诸如记忆力,知觉,运算能力,想象力等,它们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的。但是,它们却是在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智力。

        人类一代一代的更迭,是一种又一种可能被不断被创造和发现的过程。白纸才有最大的描募空间和创作可能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的生命便是文明前进的源头活水,而长生便是掐断了这个源头。一代人不断的创造可能会催生文明的“秀木”无数代人的补充与创新才能让层林尽染。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而不是一只独秀的大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