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令人惊讶的事情接连发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 ----P5
不清楚她们当中有百分之几的人能听懂我的课,别看她们不时点头、勤快的做笔记,却并不意味着她们听明白了。每次考试总让我有上当的感觉。 ----P8
“我能说的是,我们普通人在决定胜负的紧要关头需要精神支柱,但比赛时孤身一人,无从依靠,拿什么做支柱呢?只有拿事实,就是自己曾付出努力这个事实。相信自己平时舍弃娱乐时间拼命训练,一定会有好结果。” “没错。闭上眼睛,好好回想之前的努力,自信会喷涌而出。” ----P76,77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他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P19
了解一个作者的个人风格,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成名作。往往他们那些最广受赞誉的作品或因作者本身的笔法成熟老到,又或是因为得享大名而衍生出种种解读,使一般人难以更纯粹的靠近作者本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挪威的森林之于村上春树,越读越有一种”原来他写的竟是这样的故事,我完全被蒙骗了的感觉“。
了解东野,《放学后》便是最佳。他重动机,重人性,重杀人案背后的故事。从杀人手法和破案过程来看,本身也是个相当精彩的故事,双重密室谋杀案的手法,各自利用普通人的盲点设置不在场证明。真相也够出乎意外。但真相甫出,就被他轻轻放下。这一点在白夜行中也有体现,往往主角最后的命运总是一笔带过,最后的结果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相反,作案的动机,以及通过还原真实犯罪时重新勾勒出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与之前谜题尚未解开时所设立形象的对比)成为了最惊艳的部分。
读东野,越读到后面,水落石出的,往往是凶手本人和凶手的作案动机。这是一种蛮新奇的阅读体验,它夹杂着真相大白的畅快和对凶手之所以被逼无奈选择走上犯罪道路的同情或叹息。你悬着的好奇心刚以为知道凶手是谁而放下,你的同情心却又因人物命运之纠缠而升起。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明是推理小说,阅读体验、小说营造的氛围却并未随推理结束而结束,这就是东野圭吾。
读福尔摩斯,也大讲作案动机,凶手之经历,但总是另立新章,且置于结案后。而《放学后》却是将凶手与作案动机一起层层拨开,最后一同浮出水面,几种情感同时涌上心头,若代入侦探,则喜,若代入苦情的作案人,则悲,于是一时间,悲喜交加而不能自持,最终的结果往往便是掩卷良久,一语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