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最美的文笔莫过于作者的真才实学,最触人灵魂的思想莫过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知识存量库,并且每天都在往里面填充着各种新知,这些概念性的增量是否有价值,关键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真正转变成属于我们的思想。
一篇好文章,文字为功底,文字的积累、运用和组织是一个漫长打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首要做得事是要学会衡量概念的输入与思想输出的量,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十分输入功一分输出技,方能妙笔生出花。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可以说是我们获取各种概念的主要来源,往往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新的词汇的引入需要我们细细解读和分析,在把这些概念弄懂弄透之前,我们需要有一个自我理性定位,那就是不要沉溺于概念本身,而是要跳出概念去思考其适用的语境和场景。
如:“积沙成塔,积羽沉舟”这是一个关于事物量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质变的概念,如果我们单从语义的角度理解可能陷于狭隘的思维,这样提取的信息很匮乏,而结合语境和场景来分析,就可以更有效的帮我们理解和记忆:“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在沙滩上堆沙堆,他用小手一捧一捧的将沙堆堆砌的很高,像一座矗立的塔;湖面上一大群天鹅游过,它们的羽毛零落在湖面,越积越多,最后形成了一艘“羽毛船””
木心先生说:“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一本好书是我们概念输入的重要源泉,书读的多不是目的,读的通才是目的,书中的概念与思想能否较为畅通的输入进我们的认知系统中,是衡量有效阅读的标准,人们常说把书读薄、再读厚、最后无书,融进我们的血液中。
思想的输出是一个挤出效应,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原指一个相对平衡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就我们写文章来说同样适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原有相对均衡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我们知识的存量和增量是成均衡状态的,但随着我们概念输入的量规律性的增加,从而排挤出一些量的知识到我们的输出端口,形成我们的思想输出。
如:当我们读到“破釜沉舟”这个词时,我们会从自己的思想知识库中调取与之相关的知识:“楚汉之争、项羽”等等,这些都是原存在我们知识库里的知识,被激活后传入到我们的输出端口,这如同一台机器接收到了信号而启动运作
输出不仅要有量而且还要有质,如何做到高质量输出,关键在于方法,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高效输出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这是由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的,并受到各领域知识学习者的热捧。
该方法指出学习者可以通过跟自己身边的朋友以及亲人叙述自己学到的东西,叙述时一定要能够做到表达流畅、叙述准确,让对方听完即可就能理解,如果在做第一遍叙述时,自己在一些地方卡壳或者中断,那么回去再温习一遍之前所学的,对着镜子练习,然后去找朋友做第二次叙述,如果还是不熟悉,再回去温习,如此反复,直到叙述过程中不卡壳不中断。当你成功完成了叙述的任务后,隔上几天后再去回忆,这时用文字把它们默写下来。
正所谓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是其能够真正控制的东西,据众多实验者反馈,这种口头式输出是极其高效的输出方式,因为我们的语言中枢是由我们大脑皮质的有关区域配合协调完成的,然而检测文字通常包括由视神经和其它神经束将来自眼部的信号运输到大脑后面的视觉皮质中。
当文字信息转化为我们的语言输出时,这些区域可以互相协作作为一个系统网络来对文字和语序进行加工来确定文字的语境和意义,锻炼我们接受语言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对表达性语言的补充,这能使我们对知识更具深刻性理解和掌握。最后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原理,间接性回忆能够进一步加强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最后通过文字默写下来就是做了最后的巩固和强化。
延迟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做文章本非一朝一夕之功,先从保质保量开始,均衡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再到内容和技巧,把所学知识的精华内容予以加饰,最终做到前后贯通而神韵具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