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要成为别人的样子
——你也不是要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你是要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这是今天早上无意从脑袋里冒出来的三句话。
我当如何去解释,去理解这三句话呢?面对这大脑的馈赠,我思索着。
——你不是要成为别人的样子
作为旁观者我们似乎更能看清楚别人的样子,有人富裕,有人贫困,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我们羡慕那些积极的,讨厌那些消极的。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评价上,在心底发出渴望的呐喊,要是我也很富裕,要是我也很勤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是”就是一种假设,为什么要去假设呢?因为我们还在假设的另一端。最后假设依然存在,而自己还在原地,我们并没有由于这样的假设而成为别人的样子,反而消耗了自己的注意力。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我们也有这样的习惯性思维,毕竟大脑可比我们想象的要懒。遇到问题有现成的处理方式,它可不愿意消耗更多精力去主动思考。
遇到一件事我们可以,也需要参考别人的处理方式,但我们或许可以多问自己一句“还可以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问完去尝试,去验证,甚至去改进别人的方法——最后最好能去提炼,去总结。把别人的行为变成自己思想的智慧,当然我们不可能事无巨细的都去追求这样的过程,然而有这样的尝试也未尝不可。
好,我的哔哔哔只是我的哔哔哔,不是要告诉你该怎么做,只是在分享我希望自己能怎么做。
——你也不是要成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父母对子女有所期望,老师对学生有所期望,老板对员工有所期望……或反之。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里的希望特指单方面的。若这个希望是双方共同的希望,那么这是幸运的事,在完成自己的希望时,背后还有坚强的后盾。若他人的希望与你自己的希望背道而驰,你将妥协或逆流而上。
父母希望你能做个老师,可你就是想做个医生,你该怎么选?父母希望你能做个厨师,刚好那也是你的梦想,你该如何选?明显前者是纠结的,后者是幸福的。
那么:有第三种可能吗?是有的,说服其他人支持你,或者重新审视自己接受他人的希望。无论是说服他人,还是审视自己,都要求我们做出相应的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你要成为你自己希望的样子,而不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你是要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前面两句话都是为了解释这一句。先让我们问一个问题,既然要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什么样才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呢?更有钱,更有魅力,更有学识,更勇敢,更冷静……在我看来这些要求都太高了,不光高,还模糊不清。单纯的想拥有这些“更”很难让我们真正的做到。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是解决之道。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要怎么做了,毕竟当你真的打算做的时候,自己就会去寻找方法。
什么样才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呢?更好的自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直到生命的尽头。能时常有所进步,有所改变,越变越好……那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了。遇到糟心的事一笑而过,那是更好的自己;遇到讨厌的人,平和以待,那是更好的自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那是更好的自己;对孩子减少了大吼大叫,那是更好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虽然这一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带上勇气不断尝试,从一点一滴做起。
然后
反过来看
——我们也无需要求别人成为我们的样子
——我们更无需要求别人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
——别人只需要成为那个更好的他自己
这个别人可以是子女,也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领导;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任何相对关系。
即便别人在能够成为更好的他自己这条路上还未觉醒,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善意提醒,不执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展现一种可能性。于此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安于现状。
追求更好的自己
可以解决这世间的诸多麻烦,也能解释自己的诸多烦恼
我们为什么要对自己那么苛刻呢?毕竟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负责。这个苛刻也可能只是看起来苛刻,谁说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又不是一种更好的自己的状态呢?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短短八个字就浓缩了如上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