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我在悦读】6377-萨摩
书名:《当我遇到一个人》
作者:李雪
篇目:为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
摘录:
1.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听见孩子的欲求;
•及时回应;
•诚实回应;
•无条件给予。
2. 第一,听见孩子的欲求。如果你给予的,是你想要给孩子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那么付出再多、牺牲再多也没有用。
3. 第二,及时回应。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功吗?”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他创造了“好东西都是要等的,不能痛快得到”的信念,那么他成年后,在工作中也会不停地创造这种等待:该给员工发的奖金,要等一等;该收的账,总是碰到“老板不在,出差回来再给你结”的事情。我爸爸没有那么多信念,他对我总是及时回应,能当时给就当时给,人生这样痛痛快快不好吗?为什么不去创造顺顺畅畅的人生?对他自己也是,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体验,干吗不当时就去获得?我朋友中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当时想要做的事当时就去做,当下完成。
4. 第三,诚实回应。诚实也非常不容易做到。讲一大堆“你不能提这个要求”“提这个要求太过分了”“你怎么要这么多”,其实就是舍不得花钱,但是承认舍不得花钱又会让父母感到羞愧,父母为了避免羞愧,就会伪装自己,说孩子不懂事。父母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才会评价孩子。诚实的妈妈会说:“哦,我听到了,你想要玩具车,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舍不得买给你,这个钱我还要给自己买东西呢。”这就是诚实。诚实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妈妈说:“你要玩具车的欲求很好,只是我舍不得买。”孩子可能找爸爸买、找叔叔买,或者自己赚钱买,通过别的途径满足自己。他会知道自己没有问题,自己的需要也没有问题。可如果妈妈说:“你不应该提这个要求,你已经有很多玩具车了,不应该再有这样的想法,你这样很羞耻。”孩子就会认为:“我错了,我有需要本身就是错的”,于是不再通过别的途径满足自己,能量被堵住,形成无意识的信念:欲求可耻。
带着这样的信念长大,当人生中遇到机遇,比如可以争取加薪、升职时,以前父母的声音就会跳出来:“你不应该要求这么多,你的欲望不会被满足。”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要么放弃争取,要么争取的时候觉得周围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带着满腹怨气和恐惧跟人打交道,于是果然创造出不被满足的现实。父母不需要完美,能力上不能满足孩子或心里不愿满足孩子,这都很正常,但需要诚实。如果父母是诚实的,孩子得不到满足,顶多有些遗憾,但不会形成心理创伤——真相永远不伤害任何人。
5. 第四,无条件给予。无论父母能给予的是几千块钱的玩具车,还是两块钱的贴纸,都很好。重要的是能不能无条件地给、痛痛快快地给、舒舒服服地给。比如他说:“我想要那片树叶”,你摘给他,他就会玩得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富足。富足,不取决于东西值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给的时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畅快。
复述和关联: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的阅读即将告一段落,我今天以本书最后一章李雪的演讲记录当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基础,为本书做一个小节。
李雪在开篇提到,爱如同水一样,如果孩子内心有丰盛的爱,这种爱自然会流淌向他周边的人,而让世界充满爱的方式就是如此从每个个体做起的。因此,我们养育孩子的目标,应当是丰盛他们内心的爱,借用李雪的话就是“给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
有些人父母可能会担忧,“我既没有高收入,也没有高学历,我如何能为我的孩子创造丰盛的人生呢?”李雪说,真正的富养,无关乎学历、收入,而在于内心的丰盛。她就曾见过,在中国物质最贫乏的年代中,家境的清贫丝毫没有影响到养育出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的孩子。
养育内心丰盛的孩子,在李雪看来,只需要父母和养育者做到以下四点: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与。
首先,父母和养育者要能听见和看见孩子的心愿和需求。这要求成人首先要能分辨,我们到底是在满足谁的需求。之前我们也提到过,有些家长对于一些孩子喜欢的昂贵玩具和日用品,显得出手阔绰,但是对于孩子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或是“不合理”的需求却视而不见。有些父母和养育者,为孩子买昂贵的吃穿用度,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时期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不一定只存在于贫寒的家庭,也许只是来源于父母的一句评判式的评论,“女孩子不要打扮攀比,要专心学习”。
其次,父母要能及时回应孩子,无论是针对口头上的,还是心理方面的。我记得之前去一个有孩子的朋友家,孩子独自一人在某个房间玩耍,妈妈在另一个房间做一些家务事。中间有一段时间,孩子有间隔地唤着“妈妈”,而每听到“妈妈”的叫声,我的朋友就应答一句“诶(ei)”。母子俩配合的甚是默契,中间持续了几分钟时间,直到孩子首先停下为止。我当时的感觉是一种无名的烦躁情绪,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被他们母子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所打动。让孩子及时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和体验,是一个不拖沓和无拖延人生的开端。
再次,要诚实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在我小的时候,总和妈妈说:“我想买一条小狗做宠物。”我妈的回答每次几乎都如出一辙:“买那种脏乎乎的东西干什么,等你自己有了房子随便你去买什么。”等我长大了,妈妈退休了,我仍和她提买小狗做宠物的事儿,她才最终说了实话——“其实我有些怕狗”。说出实情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会明白,不是因为自己错误的“非分之想”,也并非欲求可耻,而是因为父母那方的客观原因导致了一些需求无法被满足。虽免不了一通伤心和遗憾,但也许能无心插柳,促进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孩子通过其他途径去满足自己对小狗的喜爱和好奇的想法。伤害人的永远不会是真相,而是童年长期匮乏感的向外投射。
最后,无条件地给予。无论父母和养育者给与孩子的是价值千元的电动玩具,还是几毛的糖果,或是孩子说“我想要天上的月亮”,父母满怀深情回应的一句“我也好想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给你”,这些都算是无条件地给予。无条件给予的标准,不在于给予东西价值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无条件地、痛痛快快地、舒舒服服地”给,而在于给予过程的能量是否富足和畅快。
——————华丽丽的分割线——————
吴军在书中总结了诸事不顺的人的三个共同问题: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我联想到了最近看的李雪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里面也谈到了贫穷和爱的给予并不是正相关。李雪就曾见过,在中国物质最贫乏的年代中,家境的清贫丝毫没有影响到养育出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的孩子。那到底如何用爱的方式养育孩子呢?我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李雪的观点,父母真正地爱孩子,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与。
首先,父母和养育者要能听见和看见孩子的心愿和需求。这要求成人首先要能分辨,我们到底是在满足谁的需求。有些家长对于一些孩子喜欢的昂贵玩具和日用品,显得出手阔绰,但是对于孩子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需求却视而不见。这个时候他们其实只是在弥补自己童年时期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不一定只存在于贫寒的家庭,也许只是来源于父母的一句评判式的评论,“女孩子不要打扮攀比,要专心学习”。
其次,父母要能及时回应孩子,无论是针对口头上的,还是心理方面的。“延迟满足”的道理在这里并不太试用。这样孩子会明白:有想要做的事应当当时就去做,当下就去完成。
再次,要诚实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父母因为主客观原因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可以诚实地向孩子说明原因。孩子会明白,不是因为自己错误的“非分之想”,也并非欲求可耻。因为“伤害人的永远不会是真相,而是童年长期匮乏感的向外投射。”
最后,无条件地给予。其标准是,无论给予东西价值的多寡,都能“无条件地、痛痛快快地、舒舒服服地”给,而在于给予过程的能量是否富足和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