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话的诗话

喜欢读诗是从小时候培养起来的习惯,最早记忆还是骆宾王的《鹅》还有王安石的《梅花》。那种意境已经印在脑海。后来读的东西多了,但是有些诗的画面感却愈发清晰了。

回到南京之后,有一次在五台山的先锋书店看书,遇到了白岩松的讲座,讲了读诗和跑步瞬间吸引了自己,很多回忆和共鸣涌上心头。后来再到有了宝宝之后,教他读诗的时候,小时候的记忆变成了一种传承。后来在疫情期间了写了一篇随记就叫《诗》。去年九月初参加了学校的一次讲座再次触动了自己。那次讲座其实更多是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便于做后续的决策。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莫教授的讲座生生打动了自己。在读完上一本的慈禧全传之后,我就开始阅读莫砺锋诗话,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欣赏。陆续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阅读大约40篇的诗话散文。首先的莫教授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我,那种梅花的精神,不折不扣的精神,让我感动。莫教授师从程千帆先生,老先生当年受到了运动影响滞留武汉大学,当时匡亚明老先生拍板留下了程千帆先生。看到匡亚明,想起我母校的匡亚明楼,想到匡亚明老先生的经历感慨良多。程千帆老先生师从国学大家黄侃,黄侃又是章太炎的弟子。当初去学校求学的目的之一是师从著名的导师,有幸听莫教授的讲座,欣赏诗话也是师从著名大师的实践之一。

写到花,谈及家人和先师程先生,画面生动感人肺腑;读到登高,决定在元旦日攀登紫金山观日出;谈及死亡,让最近一阶段的自己慢慢解开心结。事死如事生,之前一直理解不透,现在才慢慢理解。所有的纪念和仪式都是超度活着的人。写到故乡,作为一个离开故乡才有的故乡的漂泊的人,更加理解精神的故乡。想起在春城滑雪回来的路上看到的万家灯火,以及心中油然而生的乡情。至于天意,作为一个工科生,理解有超越现在知识范畴的超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的种种机遇有更加立体认识,比如历史的光照进了现实,指引自己走出当下,走向未来。

也许诗只是一种载体,也许还有其他方式,但是莫教授的讲座和诗话让自己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