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没落》
我尊重各种风格、形式的诗。
因为它是个人情怀的抒发。
我不想把这个话题弄成一个“大”题目,过于学术、艰深的命题。我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思考。
以管窥豹。
为什么,现在爱诗,看诗,写诗的人这么少?
它是有原因的。诗在变,变得让人看不懂。
随便看看现存的诗歌平台,百分之九十几的作品,几乎是抽象意象的堆砌。
好像存在一种不抽象不成诗的趋势。
诗中的抽象意象,美则美,但是,它应该是,只该是修辞手法,不应该成为诗本身。
这就好比衣服上的装饰,目的是为了衬托,使衣服更好看,却不能只为了好看,漫无边际,一意突出装饰,而忽略了“衣服”这个主体。
这么比喻不太契合恰当。姑且一看。
诗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个多元又快节奏的时代里,有存在的必要和土壤吗?
诗,其实是一种情怀。
它在各种规格、风格、品格的时代里都有生存的能力和空间和必要。
诗是一种精神审美,精神抚慰。
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关于审美的追求就会存在。
审美本身不会没落。
当大家慨叹懂诗、读诗的人变少之际,具有写诗能力及拥有诗意灵魂的作者们,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
为什么曾经如此灿烂辉煌过的文明成果,就沉寂了,被冷落了,被鄙弃了?
因为它的变。不是变好了,是变得太华丽、太脱俗、太高大上、太艰深、太隐晦、太毕加索而远离人间烟火了。
反过来举一个例子,现在的,许许多多,在小众之间被追捧、被点赞的诗,哪一首是可以朗朗上口的?哪一首是脍炙人口的?哪一首是将被广泛传颂的?
那么华丽的词藻,那般繁美的描摹,那么含蓄的表达,那般丰富的想象,换不来大众的喜爱,与肯定。
反遭远离。
诗的本质,就是“情怀”。
可大可小的个人情怀。关注宇宙也好,随感脚边的微尘也罢。
不过是用优美的文字将心中的感受诗意地表达出来。
就像表达“我爱你”一样,是情感的外宣。
就像文字可以影响时代,时代也能影响文字一样,现在的诗也被繁华浮华多元的时代印染,外表时尚时髦,但是!美的东西可以成为时尚时髦的东西,时尚时髦的东西却未必是美的!
美,是有坚持,有底线,也是有情怀的。
我很怀念遥远的那些年代,那些鲜活过的灵魂。这些灵魂,塑造了无与伦比的中国诗歌的丰碑!不可超越!
他们用简洁有力的字句展现出宏大、壮美、辽远、深邃的画面!
比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这是五个字的洪荒,五个字的宇宙,五个字的山高水远,万千气象!
三言两语之中的苍茫、空阔、空灵
比如: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数十字之间的孤勇杀伐,刀光剑影
比如: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寥寥数语的乡愁
比如: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想想这些简单的字句,描绘出的壮阔,辽远,雄浑,苍莽的意境,这时候他们的诗,已经不是个人而是成为人类情怀的标杆了。这是多伟大的成就!
这是至简的大道。
可见,简单的语言也能描绘出自己宏大的心胸,简单的字句也能阐述出深邃的思想。简单的语句也能述说高深的道理。
不说古人,当代广为传扬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一头
这些,又怎样?不华丽,但它被流传,有抽象,却是恰到好处的抽象。
为什么,我们一边抱怨诗的没落,一边坚持把它涂抹得色彩斑澜,决意不让人轻易读懂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为什么不能从自己开始,将抱怨改成倾听?将拯救当作自己的责任:写优美的大众看得懂又喜欢的诗?
努力让个人的情怀上升成时代的情怀并广为传诵?!
毕加索的作品,值钱是值钱,但有多少人看得懂,真心喜欢?!
喜欢写诗的人,不做诗歌界的毕加索,应该成为一种觉悟。和使命。
因为你得去继承并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