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写进光影,把时代铸成史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电影艺术家回信精神体会

  “人民需要电影,电影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一句朴素的话,点明了文艺与时代、与人民的根本关系,也为电影战线乃至全部文艺工作标定了价值坐标。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员,必须把回信精神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起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坐标中找准电影事业的新方位,以更多讴歌时代、抒写人民的精品力作答好新的文化考卷。

一、以回信精神校准“我是谁”——永远做人民的电影工作者

  田华等8位艺术家之所以被总书记点赞,根本在于他们把个人艺术生命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反观当下,个别创作“悬浮”“架空”,根源在于“我是谁”的认知错位。要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推动编剧、导演、演员每年沉到一线“驻村蹲点”不少于30天,把“脚上有土”作为项目立项、评优评奖的前置条件,让“人民电影工作者”成为最鲜明的身份标识。

二、以精品标准锚定“为了谁”——把人民作为最高鉴赏者和最终评判者

  衡量一部电影成败,票房、奖项是参考,人民口碑才是金杯。要健全“群众评价—专家评议—市场检验”相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人民观影团”制度,每部重点影片公映前邀请基层代表、时代楷模、青年志愿者等群体试映打分,低于80分的必须限时修改。

  二是完善“公益放映+院线放映”双轮驱动,确保优秀主旋律影片在农村、社区、校园、厂矿全覆盖,把“叫好”真正转化为“叫座”。

  三是把社会效益考核权重提高到60%以上,坚决纠正唯流量、唯票房倾向,让“抒人民心声、给人民力量”成为硬杠杠。

三、以时代主题回答“依靠谁”——在火热实践中萃取创作富矿

  今天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震古烁今的活剧:乡村振兴的豪迈、科技自强的突围、共同富裕的图景、文明互鉴的故事……这些都是电影创作的“富矿”。要实施“新时代纪录工程”,建立国家层面的题材库、故事库、人物库,每年遴选100个重点选题,实行“揭榜挂帅”。

  ——对重大革命题材,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史实考据、艺术想象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对现实题材,推行“原型人物+编剧+导演”联合采风机制,确保人物立得住、情节接地气;

  ——对科幻、动画等新类型,加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用东方美学、中国精神刷新世界银幕想象。

四、以守正创新夯实“怎么做”——让技术与艺术同频、市场与使命共振

  一方面,要传承老一辈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把崇德尚艺纳入电影人才职称评价、项目扶持、推优评奖的必选项,对违法失德人员坚决“一票否决”。

  另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

  ——建设国家电影云制作平台,打通虚拟拍摄、实时渲染、云端协同技术链条,降低中小成本影片制作门槛;

  ——布局影院“LED屏+沉浸声+动感座椅”升级计划,用体验革命把观众重新拉回影院;

  ——探索“电影+文旅”“电影+电竞”跨界融合,让优秀IP在衍生开发中延长价值链,实现“叫好又叫座”的良性循环。

五、以系统观念完善“谁来抓”——构建全链条、全要素保障体系

  电影强国不是一家之事,需要党委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各界同向发力。

  ——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建立“重大项目专班”,对重点题材实行“一剧一策”全程护航;

  ——财政部门优化“以奖代补”机制,对取得双效统一的影片给予制作、宣发、放映全环节奖励;

  ——金融机构开发“完片担保+票房保险”产品,缓解中小影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教育部门推动影视学科与工科、理科、农科交叉融合,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电影工匠”。

结语:让光影成为民族复兴的生动注脚

  一切优秀文艺作品,都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雄浑壮丽的影像史诗。让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时代精神熔铸进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旋律,以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