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劣势是社会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目的是通过发挥优势能够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结果,但是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劣势,优势最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引发错误行为的问题。
所谓优势或劣势是社会个体行为表现获得的社会公众评价,好的评价就是优势,不好的评价就是劣势,也就是说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不是自以为是。
社会公众对社会个体优劣势的评价源于个体行为具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势劣势都是社会个体行为外化的结果,而且不是依据一个或者说少数公众的评价就能得出的结论,这也就是说是社会个体长期、或者在较大范围内行为结果的作用体现,这就要求社会个体若想获得好的评价需要长期或者较大规模的努力,这都对社会个体自身内在条件与理念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所以,从社会个体具有的优劣势对自身的影响结果以及优劣势和形成机制来看,体现的是社会个体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特征,一方面优劣势的外部评价机制形成了社会个体的自律机制,也就是作为社会个体要有接受社会评价的理念和不断提升改善自身条件的努力,另一方面,社会个体的努力与理念有能够得到社会环境充分肯定,从而激励社会个体作出符合社会预期的更多努力,恰恰这也就是一个正常社会良性运行的最底层逻辑。
在正常社会,任何社会个体获得优势的条件包括心态(如果社会个体是组织,就是组织作风与精神)、资源与能力,也就是社会个体具有的素质结构与状态,也就是基于获得和不断增强优势的目标,社会个体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身素质状态,个人个体的素质反映为知识与能力的规模与结构和理念,组织个体的素质反映为组织资源规模与组织结构和文化,素质状态优化就体现为理念、文化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在社会个体不断的改善中外化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作用,推动了社会发展。
如果社会个体不把外部评价作为优劣势的依据,而变为自以为是,实际上就是社会个体的自我封闭,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在这种封闭状态下,个人会觉得自信爆棚,组织会以为无所不能,而且任何行为的不如意都不会归因于自身,一定是怨天尤人,自然也就难有社会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无论是正常社会还是非正常社会都会有这种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个体,不同的是正常社会中这种不正常个体数量较少,影响有限,非正常社会这种不正常个体数量普遍,影响巨大。
非正常社会中还有一种怪异现象,就是虽然不正常的个体普遍,但这些个体完全不觉得自己不正常,反倒是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是一个正常个体往往却是这种社会中公认的傻缺,其实,这种非正常的社会已经成为整体上封闭的密不透风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社会变成了一个组织一样的存在,自以为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但凡有不识相的傻缺说不应该这样,就会被视作杂质、异类剔除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