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的时间拼凑在一起,就在刚刚,我读完了记者柴静的《看见》一书。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的关注点不仅仅存在于德国志愿教师卢安克无能的力量这一篇上,它还存在于陈虻对于记者的孜孜教诲上,存在于我和老范、老郝、史努比等人的携手并进上……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无能的力量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但它绝不是孤零零存在的一篇,而是与其他主题,其他思想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篇。
儿童更愿意接受一个真实、目的性不强的人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我们更喜欢儿童,是因为他们童言无忌,说出了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一个偏远的深山里,作为记者的柴静,她有责任为新闻提供具体的情节,有责任为摄像提供光线适宜的拍摄环境。只是这些目的有点冷冰冰的样子。
她是如何表达这一目的呢?她说:“我冷。”于是,那个孩子,很认真地在劈木柴,而且一定要劈开木柴来为她取暖。
但当孩子发现,柴静想要自己劈柴,想要自己点燃火光,是带有目的性时,他对柴静产生了抵触。这时,柴静提出想要他带着自己参观耕种的菜园时,孩子拒绝了。因为不信任,因为不真实,孩子选择不接受。
我们,也是如此。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够真实,隐藏自身目的性的人出现时,我们选择不接受。只是社会法则让我们偏向于看破不说破,让我们选择沉默地走开。
目的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因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隐藏目的性,故意以爱的名义出现。即使没有恶意,也让人无法接受。个人认为,比起隐瞒,真实但却残酷的结果更能被人接受。
成年人对于成熟的理解,在平衡理性和感性的过程中产生。
柴静初入记者行业,由于她在镜头面前为一个孩子擦泪,遭到了众人的质疑。对这一现象说什么的都有。从此,柴静慢慢地告诉自己,不要被情感所左右,要拥有绝对的理性。
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内心非常赞同柴静这一绝对理性的观点。
后来,卢安克说到,如果一个老师不理睬自己的感受,仅仅根据知识去做,会让学生感到空虚。
人本身是情感类动物,做到绝对理智的条件,是要去绝对地压抑、扼杀自然的情感。最近刚好在看苏东坡的记录片,看到他被贬于黄州的经历。若不是出于最自然的情感,他便无法坦然接受这一厄运,便无法行走于风雨中却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于是,我开始质疑、反驳自己对于成熟的理解。成熟,不是要把谁隐藏起来,也不是要把谁故意表现出来。成熟,是对不同的事情进行不同感性、理性比例的平衡。
没有一个理性、感性的比例可以适用于任何事情。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新的平衡标准,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正确的平衡。
不要神圣化一个人,可以钦佩他的品质,但请不要崇拜他本身。
对于本书中德国志愿教师卢安克而言,他不希望被他人崇拜,因为他知道崇拜往往以失望告终。
你有现实生活中崇拜的人吗?是那种不允许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不愿意听到任何有关他的负面消息的人吗?
如果有,那么你可能要小心了。你可能无形之中将他神圣化了。
为什么不要神圣化?因为他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当你崇拜他时,即使他犯了错误,你也会处处为他辩解,认为他的行为、他的做法都是真理,不容置疑,值得你百分百去效仿。
可世界上难得一真理。
在柴静的工作中,陈虻一直以来都在批评她,为柴静指出他所认为的一切错误。的确陈虻能力和水平都非常高,但这并没有成为柴静唯命是从的理由。
柴静会反驳他,会和他辩解。
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畏惧的行为。
这个社会越发功利性,大家的名牌是由一张张证书、文凭,一个个奖项、职称组成的。当我们面对权威,面对领域大牛时,我们更多的是在无条件接受。我们渐渐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只学会了根据对方的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对错。
现在,我对于之前神圣化的人,更喜欢用“钦佩+欣赏”这四个字来评价,不再用那个高高在上的“崇拜”一词了。评价一旦改变,态度也会随之改变。开始变得更加关注他们优秀的品质,而不是他们自身。
柴静将卢安克这一内容命名为无能的力量,她将无能二字加于卢安克之上,是为了展现所谓无能,其实真正能量巨大。
《看见》,让我们看见中国的世间百态,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看见自己本心的不足。让我们依稀看见未来有一个改变之后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