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个问题,精读和速读是否矛盾?
速读强调速度,最快的程度无非是翻书而已。
但翻书没有意义,跟不读书本质上差不多。
就像我上篇文章所说的,速读其实是一种有取舍的精读罢了。也就是一本书,采取二成读书法,只读其中20%重要的内容,并且是精读其中20%的内容,其他内容放掉。
但是对于经典的书籍来说,你只能精读,而不能速读,甚至这个精读要很多年才能彻底完成,甚至很多年都完不成。
比如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初读之下谁都觉得没什么,但是越是工作经验越多的人,对这本书越是赞赏有加,甚至有人将柯维博士的七个习惯视为自己的一种信仰。我在读这本书的这几年,也逐渐发现,当你不断去读这本书,特别是跟其他的一些体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通常有很多意外的惊喜发现,很多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本书都提到了,而且讲得非常的刻骨,只是原来的我没办法认知到而已。
对于这样的书,你只能全本精读了。
而更多的书,它不可能全部是经典的,你只需要精读其中含金量比较高的部分就可以了,但这仍然不太容易,因为这涉及到一种取舍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这种取舍能力,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多读书。当你的书读多了,自然会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自然会火眼金金。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多读书,对自己负责,不要蒙别人,在这个焦躁的大环境中保持一种定力。
2
第二个问题,精读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李笑来提到一种方法,就是一字一句的阅读,一个字也不落下。
这个不容易做到,也需要逐步的修炼。
其实,在我看来,精读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再读第三遍,一直持续下去。
你可以连续做这个动作,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次。
对于特别经典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带在身边,或者放在你贴身的包里,有事没事就读上一点。
第二点,就是要做好笔记。笔记可以是摘录,可以是反思,可以是其他内容的例证,可以是案例,用笔写下来比你录在电脑上的效果更好,当你写的时候可以刺激你的大脑神经,促进理解和消化,所以不要吝啬动笔。
很多人喜欢将经典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在电脑上,与其你这样做,还不如手抄一遍。
第三点,用输出的方式来精读。读完之后,找一个时间及时分享出去,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频,也可以是现场分享,讲一遍会加深你的理解和消化。很多名课的授权讲师,多年只讲一门课,但是他对这门课的理解逐步加深,最后到了一通百通的境界。
我之前有一个同事,他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找我聊他的想法,每次聊完之后,他都说跟你聊天收获很大。其实,我啥也没做,就是听他讲而已。这个过程,就是他梳理思路的过程,他在讲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精读?
真正改变你的,是精读。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某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的养成是通过你的精读形成的,泛泛而读不会给你太多的帮助。
精读可以彻底改变你的认知,让你从舒适区走到挑战区,你和外部更广阔世界的连接是通过精读来发现和实现的。
如果说A点是你的现状,B点是你想去的地方,那么精读就是你连通A、B两个点的桥梁。
很多经典的图书都是某个骨灰级牛人的经验的一种总结、提炼,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传承到这种经验,就需要不断的消化、慢慢的消化,你不可能一下子弄明白。《黑客帝国》里尼欧的那种瞬间输入驾驶飞机能力的事情,你目前还做不到。
顿悟毕竟是少数人,而且更多是少数情况下发生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渐悟才是靠谱的道路,只有积累了有效的渐悟过程,顿悟才是有可能的,顿悟有时只是你积累足够多了以后的一种意外惊喜。
读一本书,就好像与一个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你只有调用全部的身心,仔细揣摩对方的话语,结合自己的体验,偶尔会有些所谓的“偶然”发现,这就是一种精读的过程。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都是需要精读的,而读书读人的快乐正是在这个地方。
如果你真正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就需要多读经典,精读经典,在经典的世界中不断发现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