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出差,到了才发现,出差的地方是个镇子。
办完事,准备吃晚饭,拿出手机搜搜,看看附近有啥吃的。
距酒店不远,有个面馆,招牌面是渣渣面。
没吃过,尝尝吧。
面馆是个夫妻店,男人一边招呼人,一边收拾卫生。女人在厨房里忙活。
男人问我,要不要辣。我这几天嗓子有点不舒服,没要辣椒。
面条很快就端上来了。
清汤面,面条上撒着些像花生碎一样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渣渣”。
搅拌了几下,挑起面条入口,味道还可以。
吃了几口才发现,面条是挂面。
这不过一碗清水挂面。
瞬间没了胃口。
意兴阑珊的吃完面(我从来没有剩饭的习惯,况且这饭不算有多难吃),回到宾馆,好好查查这渣渣面是怎么回事。
原来,渣渣面的起源是这样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崇州市羊马街道一位女同志开了个小食店,没有冰箱,剩下的抄手馅很容易坏,怎么办?
她想到了个聪明的办法:把馅炒干,作为面臊子。
肉馅炒干以后,很像渣渣,所以叫渣渣面。
也有人说,这位女士姓查,所以才叫渣渣面。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不但解决了抄手馅变质的问题,还发明了一个更受欢迎的面条。
好东西,没人不喜欢。
很快,渣渣面走出了羊马街道,走出了崇州市,走出了四川省,走向了全中国。
真正的渣渣面,渣渣是用猪肉末炒的,汤是猪骨头或鸡架熬制的,面条最好是手擀面。当然还有四川人喜欢的红油辣子。
后来,渣渣面有了改良版,猪肉末变成了鸡胸肉末、再加上花生碎(不知怎么,我感觉用鸡胸肉代替猪肉,纯粹就是因为鸡胸肉便宜。不然怎么没有用羊肉或牛肉代替猪肉的改良版),面条也慢慢的变成了机制面、挂面。
而我,可能吃的是改良版5.0级的:
因为这个放着六七张桌子、厨房小到只能容纳老板娘一个人的小店,竟然有二三十个品种的面条。
所以不难猜测到:
汤应该是科技狠活汤(所以,味道不难吃)。
渣渣,应该也是预制的。
饭店要做的,就是下把挂面,煮熟,一碗充满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渣渣面就好了。
当然,这碗渣渣面也不是一无是处:一大碗,9块钱。
只是渣渣面,真的变成了“渣”面。
不知是“渣”人太多,才把渣渣面做成了“渣”面,还是因为人们吃了太多的“渣”面,才有了太多的“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