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的越发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个人日报”已成为不可扭转的信息化时代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日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舒适地了解我们的兴趣点。然而,它同样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当每个人的思维都因为日复一日相同的内容而固化,会不会造成社会上更激烈的矛盾冲突呢?
一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大概是不会因为个人的反对而改变的。我想,面对“个人日报”的现象,逃避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好坏,我们都应该接受它的出现。
一份量身定制的个人日报无疑会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不再需要人为的忽略无关内容,拒绝不感兴趣的话题——时间被节省,获取有益信息的效率变高了。更高的效率无疑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每个人都能拥有也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幸福。
一个人的兴趣总是在变化,但大体上不会有突变。一份根据个人喜好定制的“个人日报”更像是一个将我们囚禁在当下的舒适圈。我们对当下的情感将被“个人日报”无限放大,再重新展示给我们。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日益固化,创作力也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将看不到不同的想法,听不见相反的意见,产生这个世界中,只有自身的看法这一错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最自卑的人也会逐渐自傲起来。慢慢地,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自信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一场辩论、一个矛盾,都能变得火药味十足。矛盾扩大,参与人数增多。群体中的人本就缺少理智,那当大量的、有类似思想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场景难以想象。矛盾转为冲突,冲突级级上升——这与我们利用新技术来获得更幸福生活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了吗?
同时,一份量身定制的“个人日报”意味着,报刊的法相人,或是它们庞大的计算机玩过将对个体了如指掌。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不易发现,但可能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我们应当小心的。每个人对信息的了解不对等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个人日报”的可能假如成真,一定会使生活更方便舒适,但同时可能带来思维固化、隐私泄露的问题,任意一点都可以遗祸无穷。
从“个性化”到“个性优化”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代,我们是汪洋大海中的“弄潮儿”,对于大量的信息保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巨浪中的舵手也难免会迷失方向。于是,信息的个性化应运而生。
个性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在当代无疑是一个伟大创举:任何人都可以在指尖轻触之间滤去冗杂的多余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浏览,便捷而舒适地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平静无波的新航道。
然而,“个人日报”真的有利无害吗?
首先,个性化定制僵化了我们的知识面,阻塞了多元的文化信道。当你锁定了自己关注的话题的同时,是否失去了发现新的兴趣的机会?在人为的“定制”之下,互联网的优越性也随之大大下降了。
同时,个性化定制缩减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机会。如果你的个人日报上满载娱乐方面的“兴趣”,全无丰富自身的内容,那么每日浏览这些全无营养、博取眼球的信息,实在是比照单全收更无意义的事了。
个性化的定制甚至会蒙蔽我们的思想,被一家之言所左右,拘泥于单方面的观点而陷于其中,逐步丧失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更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由此观之,如果使用不当,“个性化”将会蒙住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绑缚住掇取新知的双手,凝滞我们思辨的头脑,使我们成为千万网络“水军”之中的一员。可见,一叶障目绝不是个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故而,我们应实现从个性化到个性优化的华丽转身,智慧取舍,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
个性优化,我们应该去陈就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有用的、陌生的信息持开放态度,而不是将眼光局限在自己的兴趣圈内,从而让平静无波的海面注入新的活力,泛起新的涟漪。
个性优化,我们应去浅就深。快餐式的文化不能抹去我们求知研学的恒心。应当适当地摈弃食之无味的娱乐性信息,转而放眼于一些能够增长见闻,丰富阅历的“精神食粮”,以“文化”取代“八卦”。
个性优化,我们应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三人成虎尚且有之,更何况丝毫不听取反面的意见?“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坚持自己本心的同时,也不可过分专横。应看清事物的两面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的声音,以睿智严谨的逻辑捍卫自己的观点,以包容的胸怀丰富自身,才是在汹涌大海中举重若轻,片叶不沾衣的真谛。
从个性化到个性优化,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有易旧为新,由浅入深,以点到面,才能在弱水三千之中舀取最合度的那一瓢畅饮,解渴之余尽享那一份清甜与回甘,成为千帆过尽中的“金牌舵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