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我昨天去车站问了,年前都没有票了,今年就不回家了,明年春节我早一点回来。”
“妈,公司最近太忙了,年三十都要上班,提前祝你们在家过个好年。”
这是单位两个同事打回家的电话,振振有词,我似乎能感受到电话对面的沉默与叹息。
很多事不是不能,只是不愿。如果归心似箭,哪怕“人在囧途”,最后不也能团圆吗?
春节,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鞭炮声声,其乐融融,我们的童年便是在这鞭炮声中走过,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每逢春节,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更是成了每年孜孜不倦的热题。
千里迢迢,岂能阻挡回家的路。
春节,不只是一个节日,一个习俗,更是一种情怀。
不经的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
可生活一年年变好了,春节却一点点变味了,我们慢慢地成了恐归族,谈年色变。
就像那两个同事一样,开始挖空心思找五花八门的理由逃避,虽然明知这借口是多么空洞乏力。
有人说春节回家团圆是尽孝,那是我们道德沦丧,不愿尽孝了吗?
我们心里清楚,当然不是。
之前有看到过一个小伙录的视频,说出了许多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刚一回家,还没等回过神来,就被赶来的七大姑八大姨各种问。“工作都做什么呀?”“有没有一万块一个月?”“有女朋友了吗?”“女朋友漂亮吗?”“买房了吗?”“什么时候买车?”
没完没了,关键是感觉怎么回答都是错。
那小伙想,自己一个月工资一千八,没车,没房,没对象。就这样说,还不被亲戚被父母怼到地缝里去?最后,他说“一个月工资一万八,公司还给配辆车,过年不让开回家。对象吹了好几个,一个硬是缠着我,死皮赖脸不放手......”
这些善意的问候,无不有意无意地戳中我们的G点,像一根根刺扎透我们的心。
这不知说出了多少当代年轻人的心声。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农村。
不知什么时候,春节期间长辈之间的寒暄开始唇枪舌剑,看似无意的一句话总能把谈话引到“我儿子今年又换了新车”“我女儿今年给了我两万块过年红包”……
不知什么时候,春节期间朋友之间的娱乐开始暗暗较劲,麻将桌上看似随手一扔的车钥匙,接电话时看似无意露出的iPhone标志和套在手上的黄金手链,只为了表达一句话,“我过得比你好”。
怀念那个穿补丁的年龄,即使困难到借米下锅,春节都是其乐融融的。虽然张灯结彩是别人家挂的,鞭炮齐鸣是别人家放的,但喜庆在自己心里,轻松而纯粹。
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容易了。大学毕业工作难找,结个婚房价比天还高,辛辛苦苦打拼一年,除了年龄长了一岁,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有一首歌唱得好,“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毕业后回家过年,总有人意有所指的说谁家姑娘有多出息,大学都没上出去打一年工就买了辆车;村里的哪个娃大学毕业后工作轻松得很,每天就给领导提提包,月薪好几万……
我无力去争辩这些市井消息的真实性,很多时候甚至只想逃避。
宁愿一个人孤独,也不愿看群魔乱舞,谁都不想成为锣鼓喧天背后那个落寞的背影,也许这就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心境。
3
“妈妈,还有几天过年?”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怎么了?”
“耶!过年了可以玩那个扔在地上就爆的鞭炮了,还可以去奶奶家喂猫,我最喜欢奶奶家的猫了……”
小区里一对母子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小男孩期盼的眼神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原来过年还是一如既往的让人期盼,快乐还是一如既往的纯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披上了成年人的外衣,却用虚荣埋葬了童年的那份纯粹。
电影《小猫巴克里》开头有句话,“命运就是所有的人生活在同样的世界,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我们没办法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王思聪可以拿5亿来挥霍,王思聪也没办法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坐在家门口守望自己回家的父母。
任何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对别人而言,只是一个过客而已,最多是别人茶余饭后一时的谈资。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旁人的评头论足,有一个早早在路口张望的父亲,一个将饭热了一遍又一遍焦急等待的母亲,我们已经很庆幸。
重拾那颗纯粹的心,撕下虚荣的伪装,在纷繁的霓虹灯下独享一份宁静,我就是我,何惧他人闲言碎语。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最后说的一段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快到春节,不论身在何处,尽可能回家过年吧。
一年只有一次,可是这个节日里,凝聚着365个日夜的牵挂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