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二分法真相:最易用和最易错的分类方法

二分法似乎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

比如对错、黑白、是非、冷暖、阴阳。

虽然广泛使用,但它确实也很坑。

第一坑:过度简化。

比如「定制」和「非定制」、「自营渠道」和「第三方渠道」,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过度简化错误。

「定制」和「非定制」式的二分法,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并不想对「其中一种情况」展开讨论。更有甚者,是用「高端定制」和「其它」来进行分类。显然,所谓的其它,并不会被拿出来讨论。

「自营渠道」和「第三方渠道」式的二分法错误则相对更为隐秘。乍一看,甚至不会觉得它有问题。然而事实上,如果我们问自己:如果把自营渠道理解为「第一方渠道」,那是不是有「第二方渠道」呢?

如果说,我们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三个角色分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自营渠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合二为一的,而第三方渠道,只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分离罢了。如果说「销售者」和「消费者」是合一的,那也是有的,比如说最近经常见到的KOC(关键意见客户)。

所以请不要轻易地就停止二分之后的思考。真正的二分法,需要我们理清二分背后的逻辑。

二分的过程,比二分的结果更重要。

第二坑:边界宽泛。

就像切蛋糕一样,只要切得到、切得开,就很容易「一刀两半」。

但有趣的是,如果这个蛋糕「无限大」,这一刀实际上只能切蛋糕,但并不能成功地把它分成两半。

这样一个极端假设真的有意义么?

其实我只是想做一个类比:如果你的拆解对象是「巨大的」,那么你把它一切两半就成了一件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却极难的事情。

一方面,是你「切的过程」是漫长的,长到你想想放弃;

另一方面,是你「切的角度」是多元的,边界越大、可选的角度就越多。

事实上,一上来就对一个「行业」进行拆解,确实可以说是「大得没边儿了」。而且如果你直接将一个行业中的连接方式拆解为「自营和第三方」,那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太粗了。太粗了。太粗了。

第三坑:切割损耗。

这可以说是最隐秘的一种二分错误了。

因为之前所有的「二分」都没提到过「切分方法会导致边界内的内容丢失问题」。

一个可视化的例子是,如何将一个五边形上增加「一笔」,将它分为两个三角形?

如何「一笔」将上图分割为两个三角形?

如果考虑到「笔的粗细」,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用很粗的笔」分出两个三角形

这虽然看似「抬杠」,但却最符合真实的商业世界:任何的分割都是「有成本」的。

事实上,巨大的对象难以切分,原因通常不是「逻辑上不可行」,而是「成本上Hold不住」;特别细小的对象难以切分,最常见的原因不仅包括了「逻辑模型的缺失」,也包括了「操作精度的限制」。

就好像砂轮切割铁板一样,切割的过程自己也会磨损,直到寿终正寝;就好像用菜刀切割原子一样,虽然你技巧高超,但却总是无能为力。

此外,哪怕你已经完成了「切割」,你想要维持这种「一分为二」的状态都需要持续付出成本。比如开着空调,就在持续地耗电;一旦空调停了下来,室内的气温就会开始与室外接近了。又好比你已经把代理商进行了网格化管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想要维持他们之间的秩序井然,还需要你持续地投入成本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分割本身除了在切分的过程中产生,还会发生在维持切分状态的过程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